第七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目录;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Empiricism)和唯理论(Rationalism)。两者的理论分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检验知识的最基本的标准;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笛卡尔、尼德兰(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培根是经验论的创始人,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他们通常被看作近代哲学的开端。从地域上看,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唯理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习惯上亦称之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唯名论传统,重视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而大陆则是正统的实在论占主导地位,重视普遍的、理性的东西。其次,与科学的发展状况有关,当时英国的实验科学非常发达,产生了波义耳、牛顿等注重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科学家与培根、洛克等爱好实验、推崇经验归纳方法的哲学家;而当时的法国巴黎是欧洲的数学中心,并且许多哲学家本人就是数学家,如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他们大多推崇理性的演绎方法。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主要是认识论的对立,而不是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不能将经验论等同于唯物主义,将唯理论等同于唯心主义。他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一端,各自包含有部分真理,而在长期的论争中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一节
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近代经验论哲学之所以在英国诞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英国有悠久的唯名论传统,中世纪后期唯名论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卡姆等人都是著名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经验论的色彩。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出身在伦敦的一个新贵族家庭,其父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5岁毕业后到英国驻法国使馆工作,1579年回国学习法律,1582年通过考试获得正式律师资格。1584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604年被委任为国王詹姆士的顾问。此后他官运亨通,接连晋升为副检察长、检察长、掌玺大臣。1618年任英格兰大法官并被封为维鲁拉姆男爵,1620年加封圣阿尔班子爵。次年被指控受贿而被判刑并处巨额罚金。虽经国王干预而免于刑罚,但他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此后,培根潜心哲学和科学研究,1626年因病去世。;培根原计划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科学的大复兴》(又名《伟大的复兴》),包括六个部分,但只完成了前两部分,它们被分册出版,这就是他的两部主要哲学著作《论学术的进展》(又名《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译本名为《崇学论》)和《新工具》。培根的其他哲学著作还有《论原则和本原》和《论古代人的智慧》,此外还有《政治和伦理论说文集》(中译本名为《培根论说文集》)和《新大西岛》。
培根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自然,并且支配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培根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崇尚新兴的实验科学,他所提出的著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精辟地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他所提出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为后来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培根是近代第一个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问题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对近代哲学尤其是经验论有很大的影响,因而通常被看作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关于培根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培根的自???哲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古代哲学,培根的唯物主义不同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而具有一定的朴素性和辩证性。实际上,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