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曰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第1页
夏至曰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篇一: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
我们在教授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时,只注重了粗略学习: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五带。其实,地球在公转的同时,昼夜长短
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年中,大部分地方、大部分时间是昼夜不等长的。必须指出:赤
道上从理论上来说是永远昼夜平分的。离开赤道,纬度越高,昼夜
的变化幅度就会越大,到南北极圈范围以内,就有可能发生极昼极
夜现象。也就是说,南北极圈以内是昼夜变化幅度最大的地方。
全球昼夜平分应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昼
夜平分。
北半球从春分--夏至--秋分,这一个半年整个北半
球是昼长夜短,并且北半球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也就
是说北半球在这一个时间白天大于12小时,夜间小于
12小时。南半球情况相反。并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
变化幅度越大。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夏至
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即黄道面
(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黄赤交角不仅引起了昼夜长
短的变化,黄赤交角还引起五带范围、日出日落时间及正午太阳高
度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会出现:
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
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
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
——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
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
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与上述情况相反。因此,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昼夜长短的关键因素(也是季节
夏至曰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第1页
夏至曰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第2页
变化产生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不存在(地球不
是斜着身子),那也就不存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了。
因此,应该明确:
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的关系。即黄赤
交角的度
数与回归线度数相等,与极圈度数互余。
3、明确黄赤交角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
则昼夜变
化幅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变化幅度变小
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昼大于
夜;夏
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昼仍大于夜;(2)秋分到冬至,昼变
短、夜变长,昼小于夜;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昼仍小于
夜。
可以通过以下题目加以训练:
1、若地轴和公转轨道的夹角变为90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没有昼夜更替现象b地球上没有直射现象
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d温带和寒带范围扩大
2、在南北半球,凡太阳直射的地方必然是:
a昼夜平分b昼长夜短c昼短夜长d昼最长、夜最短
3、假设黄赤交角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昼夜变化b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
c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d五四季更替现象
4、若黄赤交角为20度,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b北纬20成为北回归线
c直射点在南北纬20度之间来回移动
d直射点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5、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
中数据回
6、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7、四地纬度从高到低排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