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警察我体验(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交通警察我体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内容: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职责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交通警察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课程步骤: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警察的工作。
2.课程内容讲解(15分钟):
a.介绍交通警察的职责,如指挥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保护交通事故现场等。
b.讲解交通规则,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3.互动体验(15分钟):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
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交通警察,模拟指挥交通,体验交通警察的工作。
4.情景模拟(10分钟):
a.设置情景:模拟交通事故现场,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现场和自救。
b.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情景模拟中的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a.教师总结:强调交通警察的重要性和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
b.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6.作业布置(5分钟):
a.家长参与: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份交通安全宣传画,提高家庭交通安全意识。
b.学生实践:课后观察身边的交通现象,发现不文明行为,思考如何改正。
课程评价:
1.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交通安全宣传画的创意和实践性。
3.学生感悟分享:关注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分享,了解他们对交通警察和交通规则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职责,使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觉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感。
2.法治意识:以交通规则为载体,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提高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体验,培养学生遇到交通事故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伤害。
4.协作沟通能力:课程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作业布置中的交通安全宣传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通安全知识,如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交通规则,但这些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对交通警察的了解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交通警察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认识模糊。
-对交通事故的危害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2.能力层面:
-学生在观察、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但仍有待加强。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锻炼和提升。
-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培养,部分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依赖性较强。
3.素质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尊重老师和同学,但在自我管理和自律方面存在不足。
-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的关注度不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尚未充分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4.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如横穿马路、不按信号灯过马路等,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有时表现出胆怯、紧张,缺乏自信。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知识层面:学生零散的交通安全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程进行系统化梳理,加深对交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层面:通过课程中的互动体验、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素质层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素质。
4.行为习惯:针对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课程将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情感态度:通过体验交通警察工作,激发学生对交通警察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交通安全宣传册
-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模型
-角色扮演道具(如交通警察制服、哨子等)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2.软件资源:
-交通安全教育视频
-交通规则学习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