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
主要目标
部分重点方向
农业新品种培育
兼顾种质资源保护、自主创新、供种安全,集中力量推动育种研发应用和研发体系升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目标
1.收集引进农业种质资源,发掘与优质品种相关基因和遗传机理。2.研发基因编辑工具,强化育种核心技术开发。3.培育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节本增效特性的农产品与经济作物。4.培育具有高生产性能、抗病、品质优良的禽畜品种。5.建立水产动物生殖干细胞移植与单性新品种创制技术体系,培育适应集约化养殖的优质水产养殖
新品种。
耕地质量提升
建立耕地保育技术体系,加强黑土地保护、退化耕地治理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提升,以科技创新保障农业产量
1.探明耕地质量演变规律,解析土壤侵蚀机理,明晰土壤与植物、水养循环的交互机制。2.研发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土壤酸化治理等关键技术。3.研发有机污染物
、新型污染物消减、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4.研制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等重大产品
。5.研发支撑智慧农业的土壤、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6.集成耕地质量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
农机装备研制
聚焦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重点方向,突破标志性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机装备融合应用,提升农业物质装备
现代化水平
1.研究农机装备-动植物-土壤环境互作规律及种植养殖调控原理与方法。2.研发大型高端智能农机。3.研发丘陵山地、水田专用的播栽、采收农机装备。4.研发用于运输
、育苗、环境调控监测等工作的装备。5.研发用于精准饲喂、智能巡检等工作的畜禽
水产养殖装备。6.研发相关农产品初加工装备。
农作物病虫害防护
揭示主要农作物生物灾害机制,完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绿色防控产品,综合防控体系,防范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
1.探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阐明营养级间互作机制,解析作物抗病虫害机制
。2.持续创新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3.推动生物防治技术迭代升级
。4.创新病虫害智能监测、对靶施药等智慧植保装备。5.建设农作物抗病虫性评价治理防控体系。
畜禽水产疾病防控
突破畜禽水产重大疫病发生流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相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安全防控技术水平,保障肉蛋奶、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1.开展畜禽水产病原学研究,解析相关传播、互动机制。2.开发和应用基于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疫病风险评估与预警的设备和系统。3.突破疫苗研发、药物分子设计、病原识别等关键技术。4.创制高效基因疫苗、快速诊断、原创兽药等新产品。5.集成监测、检疫、免疫、诊断、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
系。
高效种植养殖
以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设施种植、集约化养殖为方向,集成系统化技术体系,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解析作物资源利用生理生态机理、协同机制及调控途径。2.突破作物精准栽培、绿色耕作等关键技术。3.创建适应各种情况的主要作物增产提质栽培体系与模式。4.探明畜禽水产营养代谢基础理论。5.攻克非粮饲料资源利用技术与工艺。6.研制“粮一饲”联产增收生产模式,构建绿色节粮低碳养殖综合技术体系。
绿色低碳农业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1.解析种养业温室气体排放、面源污染特征相关机理,建立种养业环境足迹评估方法规则、标准、数据库。2.突破农业面源污染物降存减活与迁移阻控技术。3.创新秸秆还田增碳、生物质能利用、粪肥种养循环等技术产品。4.科学评价畜牧业、渔业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开发高效、可持续的养殖、捕捞技术,形成精准管理模式。5.开发农
业生产温室气体监测、减排技术模式。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
突破品质调控、资源减损提质和智能高效制造等关键技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为农业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
1.开展农产品原料物质基础以及营养健康因子作用机制研究。2.研究农产品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开发农产品减损保质新技术。3.开展农产品加工适应性研究、原料与加工技术匹配性研究,开发品质数字化表征技术、多维全组分适度加工技术。4集成前沿技术,研究满足新场景和特殊需求的新型食品资源开发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
创新农业安全监测、风险评估、膳食营养等关键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食品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1.开展危害物筛查与确证,阐明相关机理。2.开展替代蛋白评价研究。3.研究农产品中功能性成分的识别、发掘及活性保持技术,针对特定人群优化膳食方案。4.研发智能化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