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PAGEVII
PAGEVII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TOC\o1-2\h\u24183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
237851.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相关研究 1
28701.2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2
323451.3文献述评 3
31233参考文献 4
1.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相关研究
(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理论。零售业务理论起源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的研究学说,认为在商业银行发展初期,资金主要来源于活期存款,因为它流动性高,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注重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这可能会减少商业银行的盈利业绩,“真实票据”之外,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其他中介性业务,达到提升经营绩效的目的[1]。亚当·斯密的思想被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进一步发展,后者提出了“转换能力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业务不应该局限于自偿性贷款,而应当投入一部分资金于各类证券项目和票据项目,从而实现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拓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目的[2]。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步入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市场化逐渐深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金融业务往来逐渐多样化、丰富化,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与传统借贷业务的界限逐渐清晰,投资咨询、财务规划、个人理财和年金计划等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逐渐与传统借贷业务分庭抗礼,这部分不需要占据商业银行储户存款资金的业务,被统称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3]。进入21世纪以来,零售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汇丰、花旗等商业银零售业务收入达到总收入的75%左右,学术界对零售业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Joshua(2016)[4]考察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13个国家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家越来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零售产品销售的新渠道,但新渠道存在信息审核不严、低估风险、泄露信息等不利后果,作者建议要统筹好网络新渠道与线下传统渠道的关系,与客户建立多渠道良性互动,达到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客户忠诚度的目的。Jentzsch(2017)[5]研究认为,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领域,要占据市场先机、提升市场份额,不断研究客户偏好与需求,改进零售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是关键,同时也需时刻推陈出新,避免产品同质化。Charlier等人(2019)[6]研究了商业银行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如何发展的问题,研究指出,新的发展战略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路,向客户的价值主张迈进,同时也要改进咨询方式、确保前瞻性,对产品服务进行动态化调整,帮助客户实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唯有如此,才能留住客户。
(3)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发展。宋金玉(2018)[7]在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商业银行转型零售业务的必要性,并探索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形势下创新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思路。陈一洪(2019)[8]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存在着存贷利差不断收缩、盈利能力逐步下滑的现实困境,零售业务转型势在必行,作者还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研究指出城商行零售业务转型需要以金融科技为依托,以VR业务场景为切入点,打造线上零售业务服务。吕天贵(2019)[9]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信银行为例,剖析了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做法,研究指出,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注重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以优化客户体验为目标,打破了零售业务的边界、赋予了零售业务新的能量,使零售业务成为中信银行新兴业务发展的“第一动力”,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蔡真和崔玉(2020)[10]分析了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可能带来的冲击,研究认为外资银行在零售产品销售、产品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能够抓住客户的需求点,改进并完善客户服务体验,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需积极应对挑战,学习外资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
(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李文思(2016)[11]采用SWOT分析法,以中国银行为案例,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危机及挑战,并根据SWOT分析结果,研究制定了中国银行的应对策略。孙阳(2017)[12]运用实证计量模型,收集了国内24家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数据,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零售业务存在不同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主要存在于零售融资业务方面,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支付与资产管理业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