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D(longtermdepression)突触传递效应持续性下降的一种现象,小脑皮层是产生LTD的重要部位之一。Sti:PFRec:PC----EPSPSti:PFandCF(1~4Hz)+PFRec:PC---EPSP↓↓PCCFPF第30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2神经系统信号转导指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神经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等细胞间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生物化学信号并产生后续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糖蛋白或脂蛋白),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第31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受体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细胞膜受体环状受体七次跨膜α螺旋受体一次跨膜螺旋受体细胞内受体受体的基本特征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4)亲和性5)区域分布性第32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环状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gatedionchannel)特征①由4~5个跨膜亚单位聚集,构成中央水相孔洞②每个亚单位一般具有2~4个由疏水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区段③每个亚单位都有一个较大的细胞外N端,上面有特异性配体结合的部位。第33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七次跨膜α螺旋受体,2)七次跨膜α螺旋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蛇型受体(serpentinereceptor)七次跨膜α螺旋受体结构①一条肽链,7次跨膜;N端在膜外,糖修饰,亲水性氨基酸组成②跨膜部分为?螺旋结构,疏水③C端在胞内,为与效应器偶联的部位或本身的效应部位特征第34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G蛋白:能结合并水解三磷酸鸟苷,且其功能也受GTP-GDP转化的调节受体和各种效应器(酶、通道)之间的通过G蛋白偶联第35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一次跨膜螺旋受体催化型受体(catalyticreceptor)酶偶联受体(enzymecoupledreceptor)一次跨膜螺旋受体结构全部为糖蛋白且只有一个跨膜螺旋结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改变酶的活性由4部分组成:识别部位、跨膜结构催化部位、调节部位第36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细胞内受体多为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特征通常为400~1000个氨基酸残基四个区域:高度可变区,含25~603个氨基酸残基,具转录激活作用DNA结合区,有66~68个氨基酸残基,富含半胱氨酸并有锌指结构激素结合区,由220~250个氨基酸残基铰链区,短序列第37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受体活性调节受体下调:数目减少和/或结合力降低与失敏受体上调:数目增多和/或对配体的结合力增加常见机制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作用G蛋白的调节酶促水解作用第38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神经系统信号转导方式①直接激活离子通道受体②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③激活酪氨酸激酶④作用于神经元胞质或核内受体第39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2.3G蛋白与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能结合并水解三磷酸鸟苷,且其功能也受GTP-GDP转化的调节第40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G蛋白的特点及分类特点都是膜蛋白(不跨膜)都由三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βγ亚单位通常组成紧密的二聚体,共同发挥作用。?亚:39—46kDa,有特异的GTP结合位点,有GTP酶活性,不同G蛋白的结构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亚单位。第41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当外环境中不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G蛋白的三个亚单位呈聚合状态,α亚单位与GDP结合,形成G蛋白-GDP复合体。(2)当外环境中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受体与之结合,同时释放GDP,形成配体-受体-G蛋白复合体。(3)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GDP为GTP所取代,使整个复合体解离为三部分;即受体,βγ复合体及被激活的α亚单位与GTP复合体。激活的α亚单位与GTP复合体可激活效应器,例如腺苷酸环化酶。由于激活的α亚单位本身具有GTP酶活性,因而GTP被水解为GDP,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