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伤病人的护理》课件 .ppt
文件大小:4.0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09
总字数:约5.2千字
文档摘要

烧伤病人的护理本课件旨在提供关于烧伤病人护理的全面指导,涵盖临床护理指南与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将侧重于基于循证医学的护理方案,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依据,提升烧伤病人的救治效果与生活质量。通过学习,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烧伤病人的各种护理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课程目标1掌握烧伤评估方法学习如何准确评估烧伤面积、深度及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2理解各类烧伤的护理特点了解热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和放射性烧伤的特殊护理要点。3熟悉烧伤护理的关键环节掌握急救、液体复苏、创面处理、感染防控、营养支持和疼痛管理等关键环节。

烧伤概述烧伤的定义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放射线等因素引起的组织损伤。全球烧伤发病率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烧伤病例发生,其中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对医疗资源构成挑战。中国烧伤救治现状中国烧伤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仍需加强。

烧伤的分类热烧伤由火焰、热液、高温固体或蒸汽等引起。化学烧伤由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引起。电烧伤由电流通过人体引起,损伤程度较深。放射性烧伤由放射线照射引起,损伤可延迟出现。

烧伤面积评估九分法则将成人体表面积划分为若干9%的区域,快速估算烧伤面积。掌心法则以患者手掌面积(包括手指)为1%,估算小面积烧伤。Lund-Browder图根据年龄调整各部位面积比例,更准确地评估儿童烧伤面积。

烧伤深度分类Ⅰ度烧伤特征皮肤发红、疼痛,无水疱,不留疤痕。Ⅱ度烧伤特征水疱形成、疼痛剧烈,愈合后可能留有色素沉着。Ⅲ度烧伤特征皮肤全层坏死,感觉迟钝或消失,需要植皮修复。Ⅳ度烧伤特征损伤达肌肉、骨骼,甚至炭化,需要截肢或修复重建。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ABSI评分系统综合年龄、烧伤面积、深度等因素,评估预后风险。1预后评估指标关注呼吸、循环、肾功能等指标,预测病情发展。2病情监测要点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等,及时发现异常。3

烧伤急救原则现场急救措施迅速脱离热源、降温、保护创面、转运。转运注意事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体温、及时止痛。院前急救关键点评估病情、建立静脉通路、开始液体复苏。

气道管理1气道保护措施建立人工气道2吸入性损伤评估听诊呼吸音3氧疗方案选择面罩吸氧吸入性损伤常导致呼吸功能障碍,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案,如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液体复苏1Parkland公式计算24小时液体需求量2输液速度调节根据尿量调整输液速度3尿量监测指标维持尿量在0.5-1ml/kg/小时液体复苏是烧伤早期治疗的关键,Parkland公式是常用的计算方法。根据患者体重、烧伤面积等因素计算液体需求量,注意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种类。

休克期护理(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液体平衡观察记录出入量,评估液体复苏效果。心功能监护监测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

休克期护理(2)1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2体温调节防止低体温,维持正常体温。3疼痛管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创面处理原则无菌技术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创面感染。创面清洁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和消毒液,清除创面污物。消毒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损伤新生组织。

创面包扎技术包扎材料选择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包扎方法示范示范正确的包扎方法,确保创面覆盖和固定。常见问题处理处理包扎过紧或过松等问题。

烧伤换药流程换药前准备评估创面情况、准备换药物品、告知患者。1操作步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换药。2质量控制要点确保无菌操作、创面清洁、包扎牢固。3

创面感染防控1感染危险因素识别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如烧伤面积、深度、年龄、免疫力等。2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加强创面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3感染征象识别观察创面红肿、渗出、疼痛等变化,及时发现感染。

抗感染治疗局部用药选择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敷料或药膏。系统性抗生素应用根据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耐药菌防控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传播。

营养支持能量需求计算根据烧伤面积、体重等因素计算能量需求。营养方案制定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比例。肠内营养实施优先选择肠内营养,维持肠道功能。

疼痛管理疼痛评估方法使用疼痛评估量表,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非药物镇痛措施使用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等,缓解疼痛。

心理护理1心理干预措施支持性心理治疗2心理评估焦虑抑郁评估3家属支持提供心理支持烧伤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同时,也要关注家属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持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