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措施总結
首先,給大家的是可摘义齿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总体思绪
A肯氏分类
B就位道确实定,支持形式确实定
C各个部件的设计:人工牙、固位体、连接体、基托
本思绪只有3个大点,既ABC,这样能以便记忆和理解.
首先讲解的是:可摘义齿的教学部分
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向来都是修复中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种科目,尤其是可摘局部义齿,更是让诸多的学生云里雾里,不懂得老师在上面念的是什么天书.在这个部分,只讲解局部义齿的教学,全口义齿后来有机会再做论述.
A肯氏分类
我們来看图片:
肯氏一类,双侧游离缺失
肯氏二类,单侧游离缺失
肯氏三类,缺失前后均有基牙
肯氏四类,前部缺失
亚类是除确认缺失分类以外存在的缺隙,四类无亚类。
如76/67缺失為肯氏一类,7643/67缺失為肯氏一类的第一亚类,7643/467缺失為肯氏一类的第二亚类。
上面的东西都比较的好理解,假如确实有人不理解那你就真的没有措施往下学下去了......
B就位道
請你先背下面的4点
1定义,是指义齿戴入的角度和方向
2模型向哪边倾斜,哪边的倒凹增大,义齿从相反的方向就位。
如模型向后倾斜(绝大部分都是向后倾斜的),基牙远中倒凹增大,义齿从前向后就位。
3均凹法,将基牙的倒凹做平均分派。
4调凹法,将基牙的倒凹合适的集中在一端。
也許有人要问,倒凹是什么?先来看下面的图
通过上面的图形相信大家都清晰了什么是倒凹。在有的加工厂,则叫做倒扣、扣位等等。(如下的内容為C部分的固位体当中的知识,由于跟这里的关系亲密,因此先提前在这里讲解。)
倒凹确实定依托观测线,既观测线如下则為倒凹区。根据模型的倾斜方向,可以把观测线分為一、二、三型观测线,相对应的為I、II、III型卡环。
一型观测线為,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時所画出的观测线。对应I型卡环。
二型观测线為,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時所画出的观测线。对应II型卡环。
三型观测线為,基牙向颊侧或者舌侧倾斜時所画出的观测线。对应III型卡环。
我們举个例子来阐明一下。先看到下面的图形:
图形上已经表达了卡环的类型,請大家仔细想想上面的话,尽快理解。
I型卡环的固位、支持、稳定都非常好。因此用在健康,稳固的基牙上。
II型卡环的固位,支持都不錯。并且对基牙的损伤较小,在肯氏一二类中常常用到,尤其是下颌。
卡环就有点像人的手,I型是两只手抱着,II型是两只手托着。
III型用的较少
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措施总結
1.设计观念:1.生物力学原则稳定、固位、支持组织载荷、机械耐用性
2.卫生原则(二期防止)开放设计/卫生设计:
①控制菌斑②损伤组织
措施:牙弓缩短概念固定义齿FPD或其他
RPD的开放卫生设计原则(源于德国原则文献):
“假如RPD的基本构件既不接触到牙,也不接触牙周组织,就不会引起这些组织的损害”。
現代RPD设计的重点应在不损害生物力学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支架构件和构件尽量少覆盖口腔软硬组织。
?2.一般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措施:?
①固位体:2~4个,可钢丝弯制或钢丝卡与铸卡联合设计,合支托铸造,铸造卡环常设计為对抗臂
②后牙缺失2个以上(个别非持续2个牙的缺失可以单侧)都双侧设计,邻近缺隙的牙首选基牙?
③前牙缺失1~4个,设计為34间隙卡,卡环放在4上,若前牙缺失5~6个,在34间放隙卡外,还应在67间放隙卡,卡环放在6上,基托可设计為馬蹄状(U形)
④基托大小由缺隙部位、数目、基牙多少决定
对于前牙5~6个缺失或前后均有缺牙或后牙缺失,固位体应构成△或□(也就是教課书上常說的面支承式),基托為馬蹄状,否则為较大基托或大小范围同全口义齿。
⑤隙卡位置常设计在34间,后牙尽量设计為三臂卡
⑥特殊设计:3缺失、4缺失、7缺失或46间隔缺失、57间隔缺失,可单侧设计
3.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措施:
基本原则同上,只是支架义齿的卡环设计更為灵活多变,需要自已多熟悉各型卡环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不一样状况下大连接体的选择和使用。详细状况详细分析。
①后牙缺失,前后有基牙或游离缺失,基牙能构成△或□,常规设计后腭杆
②前牙缺失,设计前腭杆或腭板
③前后均有缺失,设计為前后侧腭杆,下颌比较简朴,根据不一样状况选好舌杆和舌板就OK了,但要注意,游离缺失最佳设计成舌板以防止摆动,特殊状况才谨慎使用牙板或颊侧连接体(牙间隙大或松动的,后者的适应证為舌侧倒凹过大者)。
④单侧多数牙缺失,设计為封闭腭杆或板(上颌硬区让开)
⑤多数牙缺失,基牙不超过两个,设计為“板”,大小同基托式义齿
⑥铸造固位体的卡环类型多,可使用RPI或RPA(根据牙槽嵴状况定,吸取少用)、联合卡、指卡、箭头卡、对半卡、回力卡、半卡、八字卡等等太多了?
7.支架义齿的就位道也很重要,要注意导平面和就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