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以下是关于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结合临床实践和规范要求制定:
一、总则
1.目的
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产生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提高重症感染救治成功率。
2.适用范围
重症医学科(ICU)所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及监管。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1.分级标准
非限制级:一线药物,常规使用(如青霉素类、一代头孢)。
限制级:需严格指征,主治及以上医师审批(如三代头孢、部分β-内酰胺类)。
特殊级:多重耐药菌或危重感染,需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审批(如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新型抗真菌药)。
2.处方权限
特殊级抗菌药物需经科室主任或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诊后开具。
三、临床使用规范
1.使用指征
明确或高度怀疑细菌、真菌感染,且有病原学或影像学支持。
危重症患者经验性用药需结合本地耐药监测数据选择覆盖常见病原菌的广谱药物。
2.病原学检查
用药前:必须留取血、痰、尿、脑脊液等标本送微生物培养及药敏。
48-72小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目标治疗)。
无法获取标本时,需记录原因并由上级医师签字确认。
3.联合用药指征
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重耐药菌感染、需协同杀菌的特定病原体(如结核)。
四、多学科协作(MDT)
1.会诊机制
复杂感染病例需组织感染科、临床药师、微生物室、影像科等会诊。
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超72小时需重新评估并记录。
2.临床药师参与
审核用药方案,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指导剂量调整(如肾功能不全患者)。
五、用药监测与评估
1.疗效评估
每日评估感染指标(体温、WBC、PCT、CRP)及影像学变化。
治疗72小时无改善需重新评估诊断或调整方案。
2.不良反应监测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过敏反应等,尤其注意万古霉素(肾毒性)、碳青霉烯类(癫痫风险)。
3.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伏立康唑等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优化给药方案。
六、停药与降阶梯治疗
1.停药指征
感染症状消失,病原学转阴,且炎症标志物(PCT等)恢复正常。
非感染性疾病排除后立即停用。
2.降阶梯策略
初始广谱用药后,根据药敏结果转为窄谱、针对性药物。
七、信息化管理
1.电子医嘱系统
嵌入抗菌药物分级警示,限制越权处方。
自动提醒微生物送检结果及用药超期预警(如碳青霉烯类使用7天)。
2.数据上报
定期统计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耐药菌检出率,纳入质量考核。
八、培训与考核
1.培训内容
最新抗菌药物指南、耐药菌防控、重症感染救治流程。
2.考核机制
处方合理性、微生物送检率、耐药菌控制指标与个人绩效挂钩。
九、监管与持续改进
1.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每月抽查10%病例,重点评价特殊级药物使用合理性。
发布科室耐药菌趋势及用药建议。
2.反馈与整改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通报,约谈责任人并限期整改。
十、附则
1.本制度与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总则冲突时,以医院规定为准。
2.根据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重症医学相关指南动态更新。
3.实施要点
强化“送检意识”与“降阶梯思维”,避免经验性用药过度延长。
通过多学科协作平衡抗感染治疗与耐药防控,提升重症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