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课件
CATALOGUE目录经络基本知识十二经脉系统奇经八脉系统经络的临床应用经络养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01经络基本知识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组成的综合系统。它与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络系统的定义经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内外,联系表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使人体保持协调和平衡。它通过自身的气血流注和脏腑功能活动,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经络系统的作用经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要通道,络脉是分支通道,经筋是肌肉组织的通道,皮部是皮肤组织的通道。经络系统的分类根据循经部位的不同,经络系统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这些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VS经络系统通过自身的气血流注和脏腑功能活动,将人体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它通过经脉的循经走向和络脉的分支,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器官组织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与脏腑的功能调节经络系统不仅具有沟通内外、联系表里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它通过自身的气血流注和脏腑功能活动,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同时,脏腑功能失调也会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经络与脏腑的联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02十二经脉系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四肢内外侧和躯干五个区域,以面对四时和五行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
手三阴经和足三阴经与脏腑相属,其中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胃经与脾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胆经与肝经相表里。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表里相合关系,形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脏腑属性和表里关系
十二条经脉的循经路线和穴位分布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臂臑下廉,入寸口,下循臑内前廉入肘内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之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入目内眦十二经脉的循经路线和穴位分布
03奇经八脉系统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主宰全身阳气,为“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主宰全身阴气,为“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为“血海”。带脉:调节诸经脉,维持肢体阴阳平衡,为“带脉之宗”。阳维脉:调节阳经气血,增强卫外功能,为“阳维之宗”。阴维脉:调节阴经气血,涵养卫外功能,为“阴维之宗”。阳跷脉:调节阳经气血,司眼睑开合功能,为“阳跷之宗”。奇经八脉的名称与作用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行至项部,至风府入脑,沿头部正中线下行至鼻柱底,至人中沟交位。共有28个穴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处,沿着腹部正中线上行至下巴,沿鼻柱内至鼻尖,向下回行至胞中。共有24个穴位。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脊柱前行至颈部,从锁骨下进入胸腔,下行至脐部。共有11个穴位。带脉:起于季胁部,环行腰腹一周。共有9个穴位。奇经八脉的循经路线和穴位分布
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23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互交错联系,共同调节人体气血的循环和流注。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作用。在循经路线上,奇经八脉与其他经脉有交会关系,共同参与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04经络的临床应用
1经络诊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方法23通过观察经穴位的色泽、凹陷、隆起等变化,以及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病理反应,来判断疾病情况。整体望诊法观察经穴位的皮肤变化,如红肿、结节、色素沉着等,以及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病理反应,来判断疾病情况。局部望诊法通过触摸经穴位的皮肤温度、弹性、酸胀等变化,以及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病理反应,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法
01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是相互关联的,经络是脏腑的延伸,脏腑是经络的核心。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02经络辨证主要从经脉的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的病理反应来分析疾病的原因和性质,脏腑辨证则主要从脏腑功能和脏腑经络关系来分析疾病的原因和性质。03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可以相互参看,通过经络辨证可以判断脏腑病变的位置和性质,通过脏腑辨证可以判断经络病变的原因和性质。
经络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调整经穴位的病理反应,改善气血循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