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肌少症
一、定义及诊断
(一)定义
肌少症(sarcopenia)或称“肌肉减少症”,源于希腊语,“sarx”意为肌肉,“penia”
意为减少或丢失,于1989年由IrwinRosenberg首次命名。2010年欧洲老年肌少症工
作组(EuropeanWorkingGrouponSarcopeniainOlderPeople,EWGSOP)发表了肌少症
共识。此后,国际肌少症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onSarcopenia,IWGS)也
公布了新共识,将肌少症定义为: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
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给出了与EWGSOP
相同的定义,并确定了亚洲的界限。2016年10月,肌少症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
10疾病编码中,编码为M62.84。2018年,EWGSOP更新量定义(EWGSOP2),并使用
躯体功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目前国内外发表和更新的肌少症共识大多沿用2010年
EWGSOP的肌少症定义,仅EWGSOP在2018年更新的指南中建议将肌肉质量也纳入
定义中。但因为肌肉质量的评估方式和诊断切点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为了便于肌少症
的筛查和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2021年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仍使用的是2010
年EWGSOP的肌少症定义。肌少症与活动障碍、跌倒、低骨密度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肌少症会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医
疗花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肌少症”的病名,目前多将“肌少症”归属于“肉痿”“虚劳”
等范畴,《素问·痿论篇》提出“脾主身之肌肉”,并将“痿证”分为“骨、肉、皮、筋、
脉痿”。《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以“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
衰,形体皆极”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本病虽表现于肌肉,病位实在脏腑,责之脾、肾;
病性则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脾气健运,
气血生化有源,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则肌肉充盛、骨骼坚固。《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篇》曰:“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年高者往往身兼数病,或久病耗伤,内传于
脾,或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七情内伤,均可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肌肉骨骼失
养,发为痿证,表现为“肉痿”。肾乃先天之本。“人始生,先成精”,精者,身之本,
藏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化生得以不竭。年高者肾中精气渐耗,或先天
禀赋不足,加之脾胃受损,化源不及,加剧肾精耗竭。若正气不足,外感邪气,气血津
液停滞,而化生水湿、痰饮、瘀血。实际中本病病机复杂多样,多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终是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发为本病,综合辨治本病好发于老年群体,结
合其生理特点及临床症状应归属于“痿证”“虚劳”范畴。
(二)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表现为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
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其诊断有赖于肌力、肌强度和肌量的评估等方面。
1.肌力低下
2.肌肉数量或肌肉质量低下
3.身体机能低下
符合标准1.可能是肌少症;
符合标准1.并证实满足标准2.可以确诊为肌少症;
1.2.3.均满足,诊断为严重的肌少症。
二、证候分型
(一)脾胃虚弱
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
便溏,面色晄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二)肝肾亏损
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
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妇女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脉络瘀阻
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肌肤甲错,
舌痿伸缩不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四)湿热浸淫
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
微肿,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
黄腻,脉濡数或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