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的望闻问切.pptx
文件大小:3.78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2.8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的望闻问切

汇报人:xxx

20xx-03-21

目录

CONTENTS

望诊:观气色以知健康

闻诊:听声息以辨虚实

问诊:询问症状以明病情

切诊:摸脉象以断吉凶

四诊合参:综合运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01

望诊:观气色以知健康

01

02

03

04

面色红润

面色萎黄

面色苍白

面色黧黑

通常表示气血充盈,身体健康。但也可能因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而导致。

多主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若黄而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为湿热熏蒸;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黧黑而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若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虚。

舌苔厚薄

舌苔颜色

舌质老嫩

舌质颜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多疾病初起,病邪在表;苔厚者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

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多见于正常人;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热证;绛舌主内热深重;青紫舌主气血瘀滞。

舌质老而坚韧者,多属实证;舌质嫩而胖嫩者,多属虚证。

表示精气充盈、脏腑功能良好。

提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表示心气充足、神志清晰。

提示心神失养或痰火扰心。

目光有神

目光无神

神态安详

神态恍惚

01

02

03

04

鼻部色泽

耳部色泽

唇部色泽

齿龈色泽

鼻头色青,为腹中痛;鼻头色黄,为内有湿热;鼻头色白,为失血或气血两虚;鼻头色赤,为肺脾有热;鼻头色微黑,为有水气内停。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剧痛患者,属血瘀寒凝。

唇色红润,为胃气充盈、气血调和;唇色淡白,为气血亏虚;唇色深红,为实热证;唇色青紫,为血瘀证。

齿龈色白,主血虚;齿龈色黄,主湿热;齿龈色灰黑干燥,主热极伤阴。

02

闻诊:听声息以辨虚实

呼吸声粗重

可能表示实证,如外感风寒、痰热内蕴等。

呼吸节律不整

可能反映病情危重,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呼吸声微弱

可能表示虚证,如肺肾气虚、阳气不足等。

咳声重浊

可能表示实证,如风寒束肺、痰热壅肺等。

咳声无力

可能表示虚证,如肺脾气虚、肾不纳气等。

咳声如犬吠

多见于白喉,因肺肾阴虚,火毒攻喉所致。

可能表示肠道传导失常,如肠梗阻、肠炎等。

肠鸣音亢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鸣音正常

可能表示肠道功能低下,如肠麻痹、严重便秘等。

表示肠道功能正常,消化良好。

03

02

01

呃逆声

嗳气声

喷嚏声

可能表示胃气上逆,与饮食不节、情志不和等有关。

可能表示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有关。

可能表示外感风寒或阳气振奋,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

03

问诊:询问症状以明病情

01

02

了解患者出汗的情况,包括自汗、盗汗、zhan汗等,以分析病势进退和气血阴阳状况。

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怕热、寒zhan或发热等症状,以判断病邪性质和表里虚实。

仔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如头痛、胸痛、腹痛等,以明确病变脏腑和经络。

了解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隐痛等,以及疼痛的时间规律,如夜间加重、活动后减轻等,以分析病因病机和气血阴阳失调情况。

询问患者的饮食口味和食量变化,以了解脾胃功能和疾病对饮食的影响。

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难易、睡眠深浅、夜间醒来的次数等,以分析心神状况和阴阳失调情况。

掌握患者大便和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等,以判断脏腑功能和疾病对二便的影响。

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曾经患过的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以分析当前疾病与既往病史的关联。

采集患者的家族史,了解家族成员中是否有遗传性疾病或类似疾病史,为当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4

切诊:摸脉象以断吉凶

轻按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虚证。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里证、实证。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

脉来急促,一息超过五至,主热证。

弦脉

如按琴弦,主肝胆疾病、疼痛、痰饮等。

滑脉

如珠走盘,主痰湿、食积、实热等。

涩脉

如轻刀刮竹,主精血亏虚、气滞血瘀等。

濡脉

浮而细软,主虚证、湿证。

1

2

3

4

摸脉时间

摸脉方法

摸脉体位

注意事项

以清晨为佳,此时未受饮食、活动影响,脉象较为准确。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调节指力,细心体察。

保持环境安静,患者情绪稳定;医生呼吸均匀,避免主观臆断。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可为现代医学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辅助诊断

通过定期摸脉,观察脉象变化,可评估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脉诊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科研方向

脉诊作为中医独特诊法,在国际医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