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病因基础知识.pptx
文件大小:3.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3.33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病因基础知识

汇报人:xxx

20xx-03-22

REPORTING

目录

病因概念及分类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发病原理与预防

PART

01

病因概念及分类

REPORTING

logo

病因定义

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的重要性

认识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治疗疾病时,也才能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于体外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等。外感病因多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相应的疾病。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等内在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内伤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有关。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因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这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病理产物性病因

除了上述病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成为致病原因,如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等。

其他病因

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

病因作用于人体后能否发病,除了与病因的性质和强度有关外,还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后的证候类型与病因关系

发病后的证候类型与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感受相同的病因,往往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候;而感受不同的病因,则往往出现不同的证候。因此,通过辨析证候,可以推断病因的性质和特点。

PART

02

外感病因

REPORTING

logo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是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的六种表现,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当气候变化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淫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等特点。

风邪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风邪善行数变,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易袭阳位。

寒邪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为病多发于冬季。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易伤阳气。

暑邪

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病多发于夏季。暑邪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的特性,易耗气伤津。

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湿邪为病多发于长夏。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易阻遏气机。

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为病多发于秋季。燥邪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易伤津液。

火邪

火为热之极,火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性,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

03

疠气侵入人体后,多从口鼻而入,使人体脏腑功能严重失调,出现多种危重症状。

01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02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1

2

3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季节、气候等因素,辨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辨六淫

根据临床表现和传染流行情况,辨别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要注意与一般外感病邪的鉴别。

辨疠气

外感病因常相兼致病,如风寒湿邪相兼为痹证,风热湿邪相兼为风湿热等。在辨证时要注意辨别各种外感病因的兼夹情况。

辨兼夹

PART

03

内伤病因

REPORTING

logo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

七情内伤可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如郁证、癫狂、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等。

影响

概念

类型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无时、饮食偏嗜等。

危害

饮食失宜可损伤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微化生无源,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出现一系列脾胃虚弱的症状,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

VS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可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亏虚;劳神过度可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导致心脾两虚;房劳过度可耗伤肾精,导致肾虚。

过逸

过度安逸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如胸闷、胁痛、肢体麻木等。

过劳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了解病情及内伤病因。

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以辨别内伤病因。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情志等,以分析内伤病因。

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脏腑状况,进一步确定内伤病因。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痰饮是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饮概念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聚而成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饮;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停聚,也可成为痰饮。

形成机制

瘀血是中医药术语,指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