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课件.ppt
文件大小:459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3-15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长期积累的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他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难”即质难之意,该书通过问答的形式,解释了《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如在诊脉方面,提出了“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应用。《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人整理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第一部阐明辨证论治的专书。《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根据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40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的观点,对后世病因学理论中的三因学说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该书共收在药物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温、热、寒、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法等都有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时期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绪论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自然环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