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15-版美国梅毒诊疗指南解读.pdf
文件大小:135.0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0-12-13
总字数:约3.84千字
文档摘要
2015 版美国梅毒诊疗指南解读 杨斌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 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危害大,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严重者甚至 引起死亡。据 WHO 预计全球共有 2500 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梅毒 病例超过 1100 万。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 CDC 官方数据显示 2015 年全国梅毒发病数为433 974 例,其发病率仅次于 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位居第三位,被列为我国法定的乙类重要传染 性疾病。此外,梅毒的先天传播是发展中国家导致胎儿和围产儿死亡 的首要原因,而梅毒感染会增加 HIV 传播和 得,因此防控梅毒再次 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由于梅毒检测项目多、结果临床解释复 杂、神经梅毒诊断困难、梅毒伴 HIV 感染增多、梅毒治疗药物选择问 题、孕期梅毒治疗问题和梅毒性伴诊治等问题,影响了临床医务人员 对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为此,我们参考 2015 版美国最新梅毒诊疗指南,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解读。1. 梅毒血液学检测问题梅毒 血液学检查是梅毒诊断最常采用的检测手段,分为非梅毒螺旋体抗体 检测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因为可能造成一期梅毒患者出现假阴性 结果,以及未感染梅毒的人中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只用一种梅毒血 清学检测方法作为临床诊断是不够的。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假阳性 结果可出现在很多与梅毒无关的疾病或情况下,比如 HIV 感染、自身 免疫性疾病、免疫接种、妊娠、注射吸毒和老年人等。因此,非梅毒螺 旋体抗体检测阳性者需要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作进一步确证。非梅 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抗体滴度可能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并可用于治 疗后的随访,因此检测结果应以定量形式报告。使用相同的非梅毒螺 旋体抗体血清学试验抗体滴度出现四倍变化具有临床意义。患者治疗 的后续随访检测,需要在同一个实验室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下进行, 三种常用的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非梅毒螺 旋体抗体试验滴度通常在治疗后下降,随着时间延长也有可能转阴;然 而在一些人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该过程被 称为“血清固定”。无论治疗或病情变化与否,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在 多数患者体内将终身阳性,因此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无法评估治疗效 果。约 15%-25%的早期梅毒患者在治疗后 2-3 年内血清梅毒螺旋体 抗体检测可转阴。一些综合医院临床实验室由于标本量多常使用自动 化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如酶联免疫法(EIA)或化学发光法(CIA)用于 梅毒筛查,这种梅毒检测可用于检测先前治疗过的、未治疗的或治疗 不完全的梅毒患者,以及发生感染可能性低的假阳性结果的人。梅毒 螺旋体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的人应接受非梅毒螺旋体抗体定量检测,以 便用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如果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阴性,实验室应 进行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选择一个与原来检测不同抗原的检 测方法)以确认最初的试验结果。如果第二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呈 阳性,除非性生活史表明重新感染的可能,患者以往接受过治疗则不 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推荐在 2-4 周后重复进行非梅毒螺 旋体抗体试验,以评估和排除梅毒早期感染。2、神经梅毒诊断问题对 于出现神经梅毒临床症状(如颅神经功能障碍、听觉或眼部异常、脑膜 炎、中风、急性或慢性精神状态改变、损失振动觉)的患者需要进一步 进行 CSF 梅毒检测。实验室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但目前没有 哪个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所有情况下神经梅毒的诊断。神经梅毒的诊断 依赖于血清学试验、CSF 试验(包括细胞计数、蛋白水平、VDRL 和 FTA-ABS)、神经症状和体征结果的综合分析。早期梅毒患者 CSF 的 实验室检测常常出现异常,但却缺乏神经症状或体征。CSF-VDRL 具 有高度特异性,但敏感度不够。如果患者有神经症状或体征,同时 CSF-VDRL (在不存在血液污染的情况下)阳性,可以考虑诊断为神经 梅毒。如果 CSF-VDRL 阴性,但是出现神经梅毒症状、血清学检测阳 性、以及脑脊液细胞计数和/或蛋白水平异常,需要考虑为神经梅毒。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使用 CSF FTA-ABS 检测作为额外评价指标。 CSF FTA-ABS 检测比 CSF-VDRL 作为神经梅毒诊断的敏感性高,但 特异性不高。对于没有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如果 CSF FTA-ABS 试验阴性,神经梅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