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雷剧声腔60年回顾与反思
黄祖洁
雷剧原名“大班歌”,亦称“高台歌”,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历时三百多年,中间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而至雷剧四个历史阶段。
雷剧声腔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姑娘歌”是两人对唱,边唱边舞的形式;“劝世歌”初具戏剧雏形,但表演纯属模拟生活形态,尚非戏曲;“大班歌”的表演采用戏曲程式,动作节奏化、虚拟化,举止循规。后来的“雷州歌剧”以雷州半岛民歌——雷州歌曲调为唱腔,自由清唱,舒迟急促,任由演员发挥,用以衬托剧情气势的唢呐吹奏曲牌,大都是来自粤剧,击乐锣鼓除一小段“歌垫锣鼓”外,也全仿其他剧种,舞台音乐甚为单薄。过去时代投身雷剧音乐研究的人很少,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很有限。
20世纪60年代初,湛江地区政府提倡整理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并以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湛江专区艺术学校)为中心基地,组建了雷剧音乐创作和研究的专业队伍,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始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展开。在“文革”10年雷剧的研究工作几乎停顿,其后30多年来研究工作又有很大的进展。总体看60年来的雷剧音乐研究已取得了此前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成就,这些成就当然很需要总结。这篇小文只能谈一点个人的浅显认识。在学习尊崇为雷剧声腔体系创始人陈湘老师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文拟围绕雷剧声腔概念体系建构、雷剧声腔来历、雷剧声腔内涵和雷剧声腔种类问题的理论思考四个小题展开,内容挂一漏万,看法也未必准确,只是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雷剧声腔概念体系建构
20世纪60年代前的雷剧缺乏理论研究,以雷州话俗语:“未见个字落纸”。在音乐名词术语的使用大都处于“自发”或“生造”状态,内涵含混、更没有统筹规范。尤其是“声腔”一词过去时代罕见使用,偶尔用到,内涵也不固定。如著名戏曲史学家路应昆教授的论述:“声腔本是一个旧词语,但在新时代的戏曲理论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已成为戏曲音乐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如今的雷剧声腔概念体系建构,以及概念的内涵包括些什么,如果在概念及其涵盖内容的认识上不正确,那么在处理使用这一概念时,也就会发生混乱。以戏曲理论家余从教授著《戏曲声腔》一书对戏曲声腔概念的定义:“通常指有着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所具有的共同音乐特征的腔调而言,包括与腔调密切相关的唱法、演唱形式、使用的乐器和伴奏手法等因素在内”。从地方语言及音乐的民族性与地域特点的角度审视,雷剧属于民族戏曲或地方戏曲的剧种。
二、雷剧声腔的来历
20世纪50年代之前雷剧是以雷州歌腔调为唱腔的。雷州歌是一种曲调简单的地方民歌未具有完整的戏曲声腔形态。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逐步拥有真正戏曲化的声腔。然而,雷剧声腔并不是在统一的构想下创建起来,而是由众多专业和业余雷剧音乐工作者,各自在不同的戏中,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不同的时间里一个腔一段小曲谱写出来,大约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才汇合而成。
不难理解,从雷剧每一唱腔谱创之时,谱创者都是只考虑到唱腔在一个戏里的适用。至于雷剧声腔的总体设想也只能是在长期的创腔中才逐步形成,况且各人的设想也不一致。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雷剧唱腔的名称五花八门给人杂芜之感。尽管如此,各种唱腔之间,仍然有其相沿相嬗的痕迹,况且各又有其独特的音乐形态。如何将其分门别类,理顺它们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声腔体系,并对其作出科学解释,值得回顾。
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担任着湛江地区雷剧唱腔音乐改革小组组长陈湘老师,在出席广东省文化厅召开的全省小剧种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谈雷剧的发展》专题报告,详述雷剧的历史和现状,着重总结建国以来雷剧声腔革新的艺术成就。他对他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所建立的雷剧声腔体制和体系概念是这样概述的:“因为它的音乐形式与结构体制是一个由曲牌联套体、单曲体、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与板式相结合的综合体制。它是由多种腔调及其各个腔调共同特点构成独特的声腔系统”。这便是雷剧声腔体制和体系概念建构迄今最具科学的解释。
然后,他对雷剧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写成一本以陈湘著《雷剧音乐》学术性的书,自己出钱印出来,让人们看到对雷剧的声腔、器乐曲、打击乐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概述;就雷剧音乐的现状及其发展历史,探索雷剧音乐规律,为雷剧声腔做出了更深层次地科学分析,特别是对于完善板腔,稳定体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这是雷剧音乐第一部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唯一的一部雷剧音乐理论指导文献。2012年湛江市艺术研究室冠名《雷韵》一书收录出版。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邓碧泉为这部雷剧声腔理论著作写了一篇《序言》,尊崇“他,是历史的探寻者,又是历史的缔造者”。虽然声腔这个词在20世纪60年代尚未普遍使用,但雷剧声腔研究的新篇章已经揭开。
陈湘著《雷剧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