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心肌无创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
【摘要】临床上,存活心肌是指室壁运动异常但具有改善潜力的心肌,通常包
括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既往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有存活心肌的缺血性心肌病患
者在药物和血运重建治疗之后,可以有心功能的改善和生存获益。因此,存活心
肌评价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但近年来部分前瞻性研究
未能证明评价心肌活力有助于选择能够获益于血运重建的患者,引起了业界对存
活心肌评价的关注。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
辑委员会组织国内本领域的影像及临床专家撰写了该共识,旨在阐明存活心肌评
价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现状,并结合我国相关技术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其临床应用提
出建议。
【关键词】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存活心肌;无创影像
对存活心肌的认识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实践发现,一部分收缩功能减
低的心肌在血运重建之后收缩功能得到改善,这部分有恢复潜力的心肌被称为存
活心肌。随后的观察性研究进一步表明,有存活心肌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血运
重建之后预后得以明显改善[1-2]。基于上述发现,心肌活力成为缺血性心肌
病患者治疗决策制定的重要考量指标。但21世纪以来多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对
上述结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PARR-2、STICH和REVIVED-BCIS2等3项前瞻性
研究的主要结果均未能证明评价心肌活力有助于选出能够获益于血运重建的患
者,只有部分亚组分析提示存活心肌或梗死心肌评价具有指导治疗决策的作用[3
-6]。上述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产生了影响,也唤起了业界对存活心肌的定义、
评价手段、临床价值的重新思考。近年美国心脏协会和欧洲心血管成像协会均对
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发布了专家共识或科学声明[7-8]。鉴于此,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本领
域的影像及临床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阐明关于存活心肌评价的无创影像学技
术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相关技术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其临床应用提出建议。
一、存活心肌的定义及分类
从病理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的角度,存活心肌有不同的定义[7-8]。病
理学上,存活心肌指有生命力的心肌细胞,即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代谢功能和
微观层面的收缩功能。影像学上,不同影像技术从不同的病理机制检测存活心肌,
包括细胞膜或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和主动转运能力(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细胞代
谢(核素心肌代谢显像)、收缩储备[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obutamin
estressechocardiography,DSE)和磁共振],而磁共振或CT的延迟强化成
像则是通过检测坏死心肌来间接明确存活心肌。临床医学上,存活心肌是指经适
当的治疗尤其是血运重建之后收缩功能可以改善的心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功
能改善仍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判定存活心肌的标准,但现有研究表明,功能改善
和预后改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5,9]。相应地,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也应针
对功能和预后分别进行评价。
综合心肌的病理、影像和临床特征,可将心肌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表1):
(1)正常心肌,即结构、功能完全正常的心肌。(2)可逆性缺血(inducible
ischemia)心肌,指静息状态下血流灌注和收缩功能正常、负荷试验可诱发缺血
的心肌。(3)顿抑(stunning)心肌,指静息状态下血流灌注正常但收缩功能
减低的心肌,通常发生在单次心肌缺血之后,也可发生在反复多次的心肌缺血后。
(4)冬眠(hibernating)心肌,多由慢性持续性的心肌缺血引起,也可发生在
反复多次的心肌缺血后,其特征是静息状态下血流灌注和收缩功能均减低,但仍
有葡萄糖代谢(灌注-代谢不匹配)。现有研究表明,心肌从顿抑到冬眠是一个
连续的病理过程,反复发生的心肌顿抑可以导致心肌冬眠[10]。(5)坏死(瘢
痕)心肌,可由单次的严重心肌缺血引起,也可发生在持续的慢性心肌缺血。
从临床的角度,存活心肌包括顿抑和冬眠心肌,而正常心肌不在存活心肌评
价的范畴。对于可逆性缺血心肌,因其静息状态下收缩功能正常,也不在存活心
肌评价的范畴。但存活心肌也有可能发生可逆性心肌缺血,因此,静息状态下收
缩功能减低的心肌如果在负荷试验中诱发了心肌缺血,也是其存活的标志之一。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特定的心肌组织,有可能会包含上述1种或多种类型的
心肌,从临床角度需要判定其以何种类型为主。
二、存活心肌的无创影像学评价
临床上,无创影像学技术是评价存活心肌最主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