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循环血量;维持有效循环的三要素;休克的常见病因:一组由多种原因所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氧供应减少和机体对氧需求增加导致氧代谢障碍是休克的本质。
休克的分类:分为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性休克等。外科常见的是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微循环改变;一.休克的病理生理;一.休克的病理生理——1.1.1、微循环的组成图1;一.休克的病理生理——1.1.2、微循环的组成图2;一.休克的病理生理——1.2.1、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一.休克的病理生理——1.2.1、微循环收缩期改变的机制;;;;一.休克的病理生理——1.4.2、微循环衰竭期改变的机制;细胞膜受损
通透性Na-K泵功能异常:低血钠高血钾
细胞肿胀死亡
溶酶体破裂毒性因子:水解酶
心肌抑制因子缓激肽
血栓素白三烯
线粒体破裂早期ATP生成后期线粒体肿胀崩解
APT产生进一步减少;在微循环失常、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的情况下,体内出现无氧代谢下的糖酵解过程以提供能量(2ATP;有氧代谢38ATP;总体表现: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负氮平衡)。;一.休克的病理生理——2.3.1、酸碱平衡;一.休克的病理生理——2.3.2、酸碱平衡;一.休克的病理生理——2.3.3、酸碱平衡;一.休克的病理生理——2.3.4、酸碱平衡;;一.休克的病理生理——2.3.6、酸碱平衡;肺
毛细血管内皮受损→血管通透性↑→肺间质水肿
肺胞上皮细胞受损→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死腔通气和静脉混合血增加
肺不张使毛细血管内的血流得不到更新,产生肺内分流
严重的缺氧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
肾血流↓→滤过率↓↓→尿少。
近髓循环短路开放,皮质外层血流减少,肾皮质肾小管坏死
结果:急性肾衰;心
冠脉血流量的80%发生于舒张期。
休克失代偿期
心排量↓主A压↓舒张压↓→冠脉灌流量↓→心肌缺氧
低氧血症
代酸心肌损害
高钾血症
心肌抑制因子
;脑
持续低血压→脑血供不足,脑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强→脑水肿??脑疝;胃肠
休克时腹腔动脉阻力比休克前增高234%。
胃肠道粘膜严重缺血。
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细菌移位。
;肝脏
肝缺血缺氧和血流淤滞
中央静脉血栓形成,肝小叶中心坏死。
结果:肝解毒和代谢能力下降,加重已有的代谢紊乱和酸中毒,可引起肝衰。;(凝血系统)DIC的发生:
休克动因的作用:感染、创伤、内毒素等可同时激活内外凝血途径
缺氧→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液粘滞度升高,处于高凝状态
应激反应,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TXA2与PGI2失平衡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抑制;DIC形成后对休克的影响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生FDP,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器官栓塞、梗死;一.休克的病理生理——4.1.1、炎症介质在休克中的作用;有效血容量?机体代偿
CNS兴奋性??交感-肾上腺轴兴奋:神经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
心率加快BP正常或稍高、舒张压?脉压差?
血压正常或稍高,但因小动脉收缩使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
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四肢厥冷
及时处理,休克可纠正,否则,进入休克抑制期;二.临床表现——休克抑制期;分期;三.诊断;;四.休克的监测——1.1一般监测;四.休克的监测——1.2一般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1特殊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2特殊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3特殊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4特殊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5特殊监测;四.休克的监测——2.1.6特殊监测;五.休克的治疗——1.1一般紧急治疗;五.休克的治疗——2.1补充血容量;五.休克的治疗——2.2.1补充血容量;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五.休克的治疗——2.2.3补充血容量;五.休克的治疗——2.2.4补充血容量;五.休克的治疗——2.2.5补充血容量;五.休克的治疗——2.2.6补充血容量;五.休克的治疗——3.1积极处理原发病;五.休克的治疗——4.1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五.休克的治疗——5.1血管活性药物;五.休克的治疗——5.2血管活性药物;五.休克的治疗——5.3血管活性药物;五.休克的治疗——5.4血管活性药物;缩血管药物应用的适应证;五.休克的治疗;五.休克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