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docx
文件大小:21.23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1.65千字
文档摘要

2024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腹腔引流管操作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可引出腹腔内的渗血、渗液、消化液等,有助于观察病情和促进康复,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以下是其预防及处理流程。

出血

预防:操作前详细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对于有凝血异常者,先纠正凝血指标。严格掌握置管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腹腔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路径,避免损伤大血管。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避免粗暴操作导致血管损伤。置管后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移位、扭曲或受外力牵拉而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处理:一旦发现引流液中血性成分增多或出现鲜红色血液,应立即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若出血量较少,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避免其压迫血管,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并密切观察出血量变化。若出血量较大,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应立即快速补液、输血,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进行止血手术。

感染

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置管过程中,穿刺部位皮肤严格消毒,铺无菌巾,使用的引流管及相关物品必须是无菌的。定期更换引流装置,一般每周更换12次,更换时注意保持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液逆流,防止感染扩散。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指标,以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气味,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处理:当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或引流液出现浑浊、有异味等情况时,应及时留取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局部护理,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换药,保持清洁干燥。若感染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拔除引流管,并对局部进行清创处理。

引流管堵塞

预防:选择合适型号的引流管,确保其内径足够大,以保证引流通畅。在引流过程中,定期挤压引流管,一般每12小时挤压一次,防止引流液中的纤维素、血凝块等堵塞管腔。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保持其通畅的引流状态。对于含有较多杂质的引流液,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挤压频率。

处理:若发现引流不畅或引流液突然减少,应首先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如有则及时纠正。可通过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来疏通堵塞的引流管,但冲洗时要注意压力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引流管移位或损伤周围组织。若上述方法无效,可能需要更换引流管。

引流管移位或脱出

预防:置管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可采用缝线固定和胶布粘贴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引流管固定牢固。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告知其引流管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在活动或翻身时牵拉引流管。在进行护理操作或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时,要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其移位或脱出。

处理:若发现引流管移位,应及时评估其移位程度和对引流效果的影响。若移位较轻,不影响引流,可在严格消毒后将引流管复位并重新固定;若移位较重,可能需要重新置管。若引流管脱出,应立即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评估脱出的时间和原因。对于脱出时间较短、局部情况良好的患者,可在严格消毒后尝试重新置管;若脱出时间较长或局部出现感染等情况,则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等。

肠管损伤

预防:操作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充分了解肠道的位置和情况,避开肠道明显扩张或粘连的部位。在穿刺过程中,采用超声或其他引导技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若患者存在腹部手术史或腹腔粘连等情况,操作时更应谨慎,必要时可在腹腔镜直视下置管。

处理:一旦怀疑肠管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若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引流液中出现肠内容物,应高度怀疑肠管损伤。此时,应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若损伤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促进肠管损伤的修复;若损伤较重,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则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修复损伤的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