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恶性胆管狭窄的0225
诊断
胆管狭窄是指肝内或肝外胆道系统的狭窄或阻塞,并伴有上游胆管扩张,
阻碍胆汁从肝脏向肠道的正常流动。有症状的胆管狭窄通常表现为黄疽
(伴或不伴胆管炎),少数情况下可出现肝脓肿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最常见的良性病因是医源性损伤,但也要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的恶性病变。
0224年12月,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发布本指南,旨在探讨胆管
狭窄(非胰腺或腹部肿块所致)的诊断。
图1胆管狭窄诊断的推荐流程
胆管狭窄一直是内镜医师面临的临床难点,其复杂的解剖特征和鉴别诊断
困难直接影响治疗策略的制定。明确狭窄良恶性是核心问题,关乎手术指
征与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实现精准、高效的诊断尤为重要。目
RCP与EUS作为关键手段,可通过
前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E
刷检、活检或细针穿刺等技术获取高质量样本,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胆管狭窄最常见的良性病因为医源性胆管损伤,而恶性病因中,胰腺导管
腺癌PDAC)与胆管癌CCA)好发千胆管远端及近端。部分病例因不
伴明显占位性病变且肿瘤富含纤维间质,导致影像学检查(如T/MRI
C)
敏感度受限,同时组织活检易因样本量不足而影响病理确诊率。
l.
肿瘤标志物与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lESGE不推荐单独使用肿瘤标志物来区分黄疽患者疑似胆管狭
窄的良恶性原因;
ESGE推荐在进行明确诊断时,除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
查)外,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非常低)
单独依赖肿瘤标志物或IgG4检测难以准确鉴别胆管狭窄良恶性,尤其在
合并黄疽或胆管炎时,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推荐意见2ESGE推荐,对千疑似胆管狭窄并伴有黄疽和胆汁淤积的患者,
应采用MRI/MRCP而非增强CT来诊断梗阻的良恶性原因,并确定狭窄
部位。
(为条件性推荐,证据质晕较低)
胆管狭窄的个体化治疗需以精准评估为前提,其核心在千明确病因性质
(良恶性)、狭窄部位(肝门/远端)及累及范围。
目前推荐采用分层诊断流程:
l.初筛阶段:结合临床表现(如黄疽、腹痛)与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肿
瘤标志物);
2.影像学定位与定性:通过横断面成像(CT/MRI)明确狭窄解剖特征,
重点解决两个关键问题:CD病因鉴别:区分炎性狭窄(如胆管炎)与肿瘤
性狭窄(如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分析肿瘤浸润范围、血管侵犯及
淋巴结转移情况,为手术规划提供依据。
局限性:经腹超声:可作为一线筛查手段,但对狭窄病因的诊断敏感性波
动大(31%~100%),特异性仅71%~97%,难以梢准评估病变范围;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虽为传统“金标准"且能同步活检,但操作相
~
关并发症风险高(胰腺炎4%10%、穿孔0.3%-0.6%),目前已更多作
为治疗性手段(如支架置入)而非单纯诊断工具。
2.远端胆管狭窄
推荐意见3ESGE强烈推荐将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组织获取与内镜逆
行胰胆管造影(ERCP)基础上的取样相结合,作为无胰腺肿块悄况下黄
疽伴远端肝外胆管狭窄患者组织获取的首选诊断方法。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有研究报道约70%~80%的胆管狭窄为恶性病变,且影像学检出占位性
病变(如胰头肿块、肝门部结节)的患者恶性风险显著高千无明确占位者。
因此,早期确诊对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诊断技术对比:ERCP-TA:作为传统标准方法,包括经乳头刷检细胞学
检查及括约肌切开后活检,但其汇总敏感度较低(刷检45%,活检48%,
联合应用仅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