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规范的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3.熟悉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原则。
4.了解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五年
学位:医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阶段(第1-2学年)
1.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程内容:整合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系统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间:2个学期,共[X]学时。
2.疾病机制与病理
-课程内容:融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内容,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BL)、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个学期,共[X]学时。
(二)临床医学课程整合阶段(第3-4学年)
1.常见疾病诊疗
-课程内容:按照器官系统分类,整合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知识,系统学习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
-教学方法:临床见习、模拟病房、案例讨论、临床技能培训。
-教学时间:4个学期,共[X]学时。
2.临床思维与实践
-课程内容: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临床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床边教学、临床实习、病例汇报。
-教学时间:2个学期,共[X]学时。
(三)临床实习阶段(第5学年)
1.实习安排
-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轮转各个临床科室。
-实习内容包括病房管理、门诊诊疗、手术操作、病例书写等。
2.实习要求
-学生需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带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定期进行实习小结和出科考试。
(四)医学人文与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1.医学伦理学
-课程内容:介绍医学伦理原则、规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时间:1个学期,共[X]学时。
2.医学心理学
-课程内容:讲授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心理测试、团体辅导。
-教学时间:1个学期,共[X]学时。
3.卫生法学
-课程内容:讲解卫生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处理等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
-教学时间:1个学期,共[X]学时。
(五)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1.医学科研方法
-课程内容:介绍医学科研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科研讲座、文献检索实习。
-教学时间:1个学期,共[X]学时。
2.科研训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五、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系统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模拟教学:利用模拟人、模拟病房等进行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5.临床见习与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习和实践,积累临床经验。
六、考核方式
1.理论考试:每学期末进行课程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2.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病例书写等,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3.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综合评定。
4.实习考核:由实习单位带教教师进行考核,包括实习表现、出科考试等,考核结果作为毕业实习成绩。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