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凝血病研究热点
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演进
?1772年,Williamhewson最早
描述猝死后血液不易凝固的现
象。
?1946年,Macfarlane等发现创
伤或术后病人血块快速溶解的
现象。
?1948年,Mole报道这种快速溶
解现象与纤溶异常有关。
42例创伤病人入院后接受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连续监测
创伤入院后第一小时主要表现为凝固时间(clottingtime,9-16min)
缩短和纤溶加速(纤溶时间fibrinolysistime,3-10h),随后出现明显
的反弹,具体表现为凝固时间正常和纤溶时间延长。纤溶加速的原因是溶
酶原激活物水平升高,随后的延长是因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
PT延长(13s)和PLT下降通常在创伤入院发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出现,随后数天表现
为凝固时间延长,纤溶延长。随后PT延长会持续1-3周。血浆凝血酶原和因子Ⅶ减少
但因子V没有没有变化。
PLT持续减少1-3天,然后出现血小板增多症,异常高的血小板水平会维持一个星期甚
至更长。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24小时内升高达到最高平台水平并维持数天,维持高水平的时间与
受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创伤性凝血改变
?创伤后存在高凝与低凝的转化
?创伤后血小板会先减少后增加
?创伤后纤溶状态先亢进后抑制
热点一:重视围创期高凝状态
normocoagulable
Hypocoagulable
Hypercoagulable
userid:656793,docid:136927,date:2024-06-25,
Mortalityfromtraumahaemorrhageandopportunitiesforimprovementin
transfusionpractice.BrJSurg2016;103:357–65
MA的临界值为63.3mm,预测创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
敏感度为63.6%,特异度78.4%。
MA≥63.3mm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为42.4%。
创伤性凝血病新定义
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TIC)isaclinicalscenariospanning
thespectrumofhypocoagulabilitytohypercoagulabilitycausinga
widerangeofcomplicationsincludinguncontrolledbleedingand
thromboticdisease.
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后由组织损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其
相关凝血异常可表现为高凝或低凝,临床症状和体征可相应
表现为血栓栓塞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病理生理机制:推荐意见4创伤性凝血病存在高凝
血症与低凝血症之间的相互转化
创伤性高凝血症处置流程
Case1围创期血栓事件
姚某,75岁男性患者,因“车
祸致意识不清、全身多处渗血6小
时”于2017年7月25日入院。
入院查体
体温:37℃,脉搏:95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
161/84mmHg,神志模糊,被动体位,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
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全身多处可见散在
擦伤、渗血,以颜面、双手及双下肢明显。双侧鼻腔可见血
性液体少量渗出,口唇缝合处渗血。颈软,气管居中。胸廓
无明显畸形,左下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清,可闻及湿
啰音。腹部稍膨隆,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
减弱,2次/分。四肢肌张力减弱。双侧角膜反射、腹壁反射、
膝跳反射存在,双侧巴彬斯基征(-)。
辅助检查:WBC14.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8%、血红蛋白
122.0g/l、PLT133×10^9/L,随机血糖8.81mmol/L、肌酸激酶
1643.7U/L、肌酸酶同功酶41.31U/L、肌红蛋白988.42ug/L、谷丙转
氨酶67.9U/L、谷草转氨酶102.9U/L、白蛋白37.5g/L,肾功能正常。
凝血分析示PT16.7秒,APTT23秒,D二聚体39.20mg/L。TEG结果提
示凝血功能正常。
辅助检查:头胸腹CT示右侧侧脑室内积血,鼻骨骨折伴鼻腔积液及周围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