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分类;血脂异常分类;血脂异常的分类;家族性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分类;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血脂异常临床分型;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血脂治疗指南;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以HDL-C≥1.55mmol/L(60mg/dl)为参照组,对不同H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当HDL-C<1.04mmol/L(40mg/dl)人群与HDL-C≥1.55mmol/L(60mg/dl)人群相比,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增加50%,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因此,对我国HDL-C的诊断切点建议为:
HDL-C<1.04mmol/L(40mg/dl)为减低;
HDL-C≥1.55mmol/L(60mg/dl)为升高。;
四、甘油三脂(TG)
我国现有队列研究表明随TG水平上升,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有所升高,但由于结果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同时考虑到TG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仍沿用199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
即:<1.70mmol/L(150mg/dl)为合适范围
1.70~2.25mmol/L(150~199mg/dl)为边缘升高
≥2.26mmol/L(200mg/dl)为升高;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危险”的含义;根据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的大小,来决定干预的强度,是国内外相关指南所共同采纳的原则。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进行危险性高低分类,此种分类也可用于指导临床开展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一、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冠心病等危症:是指非冠心病者10年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
的危险与已患冠心病者同等,新发和复发缺血
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15%。如以下情况:
(1)有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动脉的动??粥样硬化:缺血性
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症状性颈动脉病等
(2)糖尿病:
A.有糖尿病而无冠心病者,心血管危险性与有心肌
梗死史而无糖尿病者相等;
B.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比非糖尿
病者明显增高。
(3)有多种危险因素其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相当于已确
立的冠心病,或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10年危险20%。
;二、危险评估包括的其它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低HDL-C:1.04mmol/L(40mg/dl)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CT)就是HDL的主要功能,是指将非肝脏产生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和类固醇生成组织。HDL-C能够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称“保护性因素”。
;肥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肥胖在心血管病发生中具有独立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重指数(BMI):超重BMI24-27.9kg/㎡
肥胖BMI≥28kg/m2
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男性一级直系亲属55岁前
女性一级直系亲属65岁前曾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者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nome,MS);中国人代谢综合征判断标准:;新的研究资料表明:
空腹血糖5.6-6.1mmol/L(100-110mg/dl)时,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已增加了3-4倍。
中国人BMI25kg/m2人群的相应的腰围在男性中约为90cm,女性为85cm。
根据我国低HDL-C的诊断切点:1.04mmol/L(40mg/dl),故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量化指标修订如下:
;修订代谢综合征指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四、其它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致粥样硬化性饮食主要指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膳食模式。
前瞻性研究表明,此种膳食模式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