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汇报人:医学生文献学习
帕金森病一、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英国医师詹姆士?帕金森(James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报道并系统描述。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00/10万,与欧美国家相似,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帕金森病二、流行病学PD是第二大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约10%~15%的患者在60岁前发病,绝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成倍增加。发病率:全年龄段为8~18/10万、65岁以上年龄段为50/10万、75岁以上年龄段为150/10万、85岁以上年龄段为400/10万。2005年调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患病总人数约为199万,全球约410万。预期2030年数据:中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达到494万,全球约为867万,中国患者数将占到全世界总患者数的57%。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PD患者增多,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402030401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多因素交互作用神经系统老化病因未明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1.遗传因素大部分PD病例是散发的,3%~5%的患者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的单基因PD,90种遗传风险变体共同解释了16%~36%的非单基因PD遗传风险。少数家族性PD患者中存在编码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SNCA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二十多种相关基因。早发型PD患者携带PD致病基因突变,且发病年龄越早,携带致病基因突变的概率越高。基因突变虽仅导致少数PD病例,但研究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功能有助于理解PD发病机制、判断疾病预后、筛选治疗、遗传咨询。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2.环境因素毒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在人和灵长类动物中均可诱发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MPTP可在胶质细胞中转变为强毒性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选择性地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通过线粒体功能通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某些杀虫剂、除草剂、鱼藤酮、异喹啉类化合物、重金属等也可通过类似机制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其他因素:吸烟、咖啡、非甾体抗炎药、血浆高尿酸及体力活动与PD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3.神经系统老化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神经系统老化与发病有关。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神经系统老化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4.多因素交互作用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基因突变导致少数患者发病外,基因易感性可使患病概率增加,但不一定发病。在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炎性和/或免疫反应、钙稳态失衡、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等机制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才会导致发病。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1.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受损正常情况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神经递质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参与基底节的运动调节。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变性丢失(50%以上),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因上述通路变性而显著降低,当降至70%以上时,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且多巴胺递质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2.递质系统失衡纹状体中存在多巴胺与乙酰胆碱(ACh)两大相互拮抗的递质系统,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基底节运动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PD患者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显著降低,使得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这种递质失衡及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活动紊乱,与PD患者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3.高级神经活动异常的生化基础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多巴胺水平显著降低,是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高级神经活动异常的生化基础。
帕金森病三、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4.治疗原理:多巴替代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