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工具准备;神经系统查体;GCS评分;脑神经;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听神经;听神经;舌咽和迷走神经;运动系统检查;肌张力;肌力;共济运动;痉挛性轻偏瘫步态:见于一侧锥体束损害。
醉汉步态:见于小脑、前庭或深感觉传导径路损害。
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一般感觉:根据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分为:
1)浅感觉(皮肤、粘膜的感觉):痛、温、触觉
2)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深痛觉
3)复合感觉(皮层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二点辩别觉(记录不能分辨两点的最大距离);神经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bicepsreflex)由C5~6支配,经肌皮神经传导。患者坐位或卧位,肘部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左拇指(坐位)或左中指(卧位)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肌腱上,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左手指,反射为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屈肘。;桡骨膜反射(radialreflex)由C5-8支配,经桡神经传导。患者坐位或卧位,前臂半屈半旋前位,检查时叩击桡骨下端,反射为肱桡肌收缩,引起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膝反射(kneejerk)由L2~4支配,经股神经传导。患者取坐位时膝关节屈曲90°,小腿自然下垂,与大腿成直角;仰卧位时检查者用左手从双膝后托起关节呈120°屈曲,右手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股四头肌肌腱,反射为小腿伸展;踝反射(anklereflex)由S1~2支配,经胫神经传导。患者取仰卧位,屈膝约90°,呈外展位,检查者用左手使足背屈成直角,叩击跟腱,反射为足跖屈;或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用左手按足跖,再叩击跟腱;或患者跪于床边,足悬于床外,叩击跟腱;阵挛(clonus):是腱反射高度亢进表现,见于锥体束损害。常见的有:①髌阵挛(kneeclonus):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示两指捏住髌骨上缘,突然而迅速地向下方推动,髌骨发生连续节律性上下颤动。②踝阵挛(ankleclonus):较常见,检查者用左手托患者腘窝,使膝关节半屈曲,右手握足前部,迅速而突然用力,使足背屈,并用手持续压于足底,跟腱发生节律性收缩,导致足部交替性屈伸动作;Hoffmann征由C7~T1支配,经正中神经传导。患者手???微屈,检查者左手握患者腕部,右手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中指,以拇指快速地向下拨动患者中指指甲,阳性反应为拇指屈曲内收和其他各指屈曲。
临床意义一侧霍夫曼征阳性,表示该侧腱反射亢进,提示可能有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脊髓病变。两侧阳性,如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存在时,则无定位意义,亦不能说明是两侧锥体束病变。;脑干病理反射;腹壁反射(abdominalreflex)由T7~12支配,经肋间神经传导。患者仰卧,双下肢略屈曲使腹肌松弛,用钝针或竹签沿肋弓下缘(T7~8)、脐孔水平(T9~10)和腹股沟上(T11~12)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反应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孔向刺激部分偏移,分别为上、中、下腹壁反射。肥胖者和经产妇可引不出。;巴宾斯基征是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可伴其他足趾扇形展开,也称为伸性跖反射。
巴宾斯基等位征包括:①Chaddock征: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②Oppenheim征:用拇指和示指沿胫骨前缘自上向下用力下滑;③Scheffer征:用手挤压跟腱;④Gordon征:用手挤压腓肠肌;⑤Gonda征:用力下压第4、5足趾,数分钟后突然放松;⑥Pussep征:轻划足背外侧缘。阳性反应均为趾背屈。至于这些等位征阳性反应的病理意义,临床上一般认为同Babinski征。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强握反射:指检查者用手指触摸患者手掌时被强制性握住的一种反射。新生儿为正常反射。成人见于对侧额叶运动前区病变。此反射持续存在,是锥体束受损症状。
脊髓自主反射:脊髓横贯性病变时,针刺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引起单侧或双侧髋、膝、踝部屈曲和babinski征阳性。若双侧屈曲并伴腹肌收缩、膀胱及直肠排空,以及病变以下竖毛、出汗、皮肤发红等,称总体反射。出现此现象一般认为脊髓功能预后不良。;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颈上节段的脊神经根受刺激引起颈强直,腰骶节段脊神经根受刺激,则出现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深昏迷时脑膜刺激征可消失。;克匿格征(Kernigsign)患者仰卧,下肢于髋、膝关节处屈曲成直角,检查者于膝关节处试行伸直小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