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
一、定义及诊断
1.定义: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发生在股骨粗隆间位置的,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2.诊断标准:造成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外力作用和骨骼疾病引起骨质破坏。
外力作用又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等;骨骼疾病导致骨折常见
于骨质疏松症、脆骨病、骨结核、佝偻病、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炎、骨
囊肿、原发骨肿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1)有明确外伤病史,患者往往合并骨质疏松;
(2)疼痛明显,伴有肢体肿胀,不能行走,关节活动受限,肉眼可观察到患肢往往
有外旋短缩的位移;
(3)X线检查或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可以辅助诊断。
二、证候分型
(一)气血瘀阻: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
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二)血瘀气滞: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
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三)肝肾亏虚: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倦
怠乏力,舌淡,脉细。
三、疾病分型
(一)Evans-Jeasen分型
Evans在1949年发表了以骨折线方向、闭合复位及骨牵引对骨折位置的维持情况为
基础的分类方式,该分型强调了后内侧结构在髋部骨折复位中的重要性。1975年Jensen
和Michaelsen对该分型提出修改,其核心是随着对大、小转子累及程度的增加,骨折稳
定性将会进一步降低,即为Evans-Jeasen分型(图1)。
图1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Jeasen分类
1.I型:简单的二部分骨折,根据有无移位可进一步分为IA型(无移位)和IB型
(移位)。
2.II型:三部分骨折,包含大转子骨块为ⅡA型,包含小转子骨块为ⅡB型。IB
型患者发生骨折移位的几率更高,因为骨折的内侧支撑结构复位不良。
3.Ⅲ型:四部分骨折,同时累及大、小转子。
(二)AO/OAT分型
此分型更为全面,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骨折类型,将股骨转子间骨折(31A)如下分
类(图2)。
1.A1,简单(二部分)骨折,骨折线延伸至内侧皮质,大转子所在的外侧皮质保留
完整。
2.A2,粉碎骨折,骨折线起于大转子的任何部位且向内侧延伸,产生两处或更多未
知的骨折。
3.A3,反转子间骨折。
图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AO/OTA分型
(三)总体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常有明显外伤史,如跌倒后髋部、伤后患侧髋关节疼痛,髋部活动
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痛处固定不移,局部可见淤青、肿胀、皮温升高。
2.体征:髋部肿胀,大转子区域后外侧可见瘀斑,压痛明显。因骨折远端不受髂
骨韧带束缚,故下肢外旋畸形可接近90°,短缩也较为明显。应注意检查局部皮肤状况,
明确受压部位如骶骨、臀部和足跟后侧有无皮肤破损,因为这些部位的压疮会明显增加
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四、康复评定
(一)疼痛评定
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疼痛评分法、麦吉尔(McGill)
疼痛调查表等。
(二)肌力评定
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也可以借助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评定和等速肌
力评定,如等速肌力测试仪等。
(三)关节活动度
用于判断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工具
有关节角度尺(量角器)、电子角度计、皮尺等,最常用的是关节角度尺。
(四)肢体长度测量
可以发现骨折后畸形愈合导致的肢体不等长。测量时应使两侧肢体处于对称位置,
利用骨性标志测量并两侧比较。
1.下肢长度:自骼前上棘经髌骨中线至内踝下缘。
2.大腿长度:自骼前上棘至髌骨上缘,或股骨大转子至膝关节外侧间隙。
3.小腿长度:自腓骨头顶点至外踝下缘,或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下缘。
(五)肢体周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