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踝关节损伤 中医康复方案.pdf
文件大小:1.13 M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4.36千字
文档摘要

踝关节损伤

一、定义及诊断

1.定义:踝关节损伤主要是由于受到外力后,引起的局部的软组织损伤、关节囊的

损伤、韧带的损伤、局部的骨折、肌腱的损伤,统称为踝关节损伤。

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临床骨

伤科学》所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明显的踝关节扭伤史;

(2)伤后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可有明显的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X线片:可见有踝关节半脱位表现,或伴有骨折;

(6)为了解损伤的程度,必要时可行踝关节MRI检查。

二、证候分型

(一)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

斑,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边有瘀点,脉弦。

(二)筋脉失养证:损伤后期,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或可触及硬结,步行乏

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三、疾病分型

依据韧带损伤程度来分:

l度踝关节扭伤:韧带受到牵拉伤,但没有撕裂,踝关节相对稳定;

Ⅱ度踝关节扭伤,韧带部分撕裂,有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不稳定;

Ⅲ度踝关节扭伤:一根或多根韧带完全撕裂,可能造成周围骨性结构的骨折和踝关

节不稳定。

根据损伤的部位来分:

1.外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旋后时,会损伤到踝关节的外侧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很少出现损伤;

2.内侧踝关节扭伤:当踝关节过度外翻或旋前时,会损伤到内侧的三角韧带复合

体;

3.高位踝关节扭伤:往往损伤下胫腓韧带联合结构。

四、康复评定

(1)肢体长度测量:下肢长度用皮尺测量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点至内踝的距离。

大腿长度是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侧间隙的距离,小腿长度是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的

距离。

(2)肢体周径的测量:为了解肌肉萎缩情况,以测量肌肤部位为佳。测量时用皮

尺环绕肢体已确定的部位一周,记下肢体周径长度。患肢与健肢同时测量对比,并记

录测量日期,以做康复治疗前后对照。下肢测量常用部位是测量大腿时取髌骨上方

10cm处,测量小腿周径时,取髌骨下方10cm处。

(3)肌力评定:骨折后,由于肢体运动减少,常发生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常用

徒手肌力评定(MMT法),主要检查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足内

外翻肌肌力。

(4)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方法常用量角器法,测量髋膝踝关节各方向的主被动

关节活动度。

(5)步态分析:踝关节骨折后,极易影响下肢步行功能,应对患者施行步态分析

检查。临床分析多用观察法、测量法等;实验室分析包括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6)下肢功能评定:重点是评估步行、负重等功能。

(7)神经功能评定:包括感觉功能检查、反射检查、肌张力评定。

(8)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9)平衡功能评定:常用的量表有Berg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以及“站起走”

计时测试。

(1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常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五、康复方案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采用踝关节筋伤手法,以“轻、巧、柔、和”为原则,以外踝扭伤为例,患者坐位

或侧卧位,伤肢在上,助手握住伤肢小腿下端。医者双手握住踝部下方,双手拇指按在

伤处。医者与助手在相对拨伸下摇晃踝部数次,同时拇指在伤处揉捻,在拨伸下内翻踝

部后再外翻,同时拇指在伤处戳按。

恢复期或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者,手法宜重,特别是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

能受损的患者,则可施以牵引摇摆,摇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连,恢复其功能。

2.固定治疗

损伤早期或理筋手法之后,可将踝关节固定于损伤韧带的松弛位置。若为韧带断裂

者,可用石膏管型固定,6周后解除固定下地活动。并坚持腓骨肌锻炼,垫高鞋底的外

侧缘。

若为韧带的撕裂伤者可局部外敷七厘散药膏或金黄膏,外用自粘性绷带或特殊塑料

夹板固定。外翻损伤固定于内翻位,内翻损伤固定于外翻位,一般可固定2~4周。

3.练功治疗

外固定之后,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活动,进而可做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肿

胀消退后,可指导做踝关节的内翻、外翻的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