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足下垂的防治与护理.ppt
文件大小:1.11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2
总字数:约4.24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足下垂的防治与护理第1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定义足下垂也叫尖足,是指由于胫骨前肌群肌力低,小腿三头肌痉挛、足跟键挛缩等原因而使踝关节不能背伸的症状。骨外科体征之一。病人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第2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不能背屈足部,行走时是拖拉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总是足尖触地面。因此,在步行周期的摆动相,患者不能完成踝背屈动作,而形成特征性的足下垂步态。足下垂是昏迷、瘫痪、下肢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第3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1\产后足下垂(Postpartumfootdrop)多为腰骶神经干损伤,一部分也因腓总神经损伤。腰骶神经干受压于骶骨壁和下降的胎头之间,也可发生于使用产钳时。典型例子是产妇个小但胎大。临床表现为单侧足下垂,小腿外侧和足感觉异常或丢失。腓总神经损伤可因截石位时间过长或体位不当导致,感觉异常可仅限于足背面。2\麻醉后坐骨神经损害根性表现。第4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腰椎病引起足下垂:继发性马尾神经无菌炎症导致单侧的根性神经损害所致的腓总神经麻痹。必须及早的消除炎性水肿后手术治疗为神经减压,治疗不当,延误治疗,受累神经会因缺血时间过久而发生变性,既是手术并采用术后的正确治疗也难恢复。术后的治疗方案。中西复合治疗增强改善神经受伤局部血液循环,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术后尚麻痹休克的神经才能恢复神经以支配运动等各种功能获得恢复改善,锻炼时需采用校形鞋保护好踝关节预防磨损性足畸形发生骨性残疾。第5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足下垂多数是由于腰5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有人认为大脑损伤也可引起足下垂,并常伴有巴彬斯基征阳性和踝反射阳性,将其称为“痉挛性足下垂”Dietz认为:肌张力增加可能是综合力学的原因。牵拉反射作用增加了僵硬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结构发生活化而发生了生物力学变化。腓肠肌、比目鱼肌:不产生前掌部的屈曲而可看见跟骨的明显运动;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前掌部相对于后掌部呈跖屈,未见跟骨的明显运动;由趾长屈肌代偿,伴足趾的较强屈曲;由足母趾长屈肌代偿,伴足母趾的屈曲第6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脑卒中足下垂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萎缩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症。痉挛: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制动与废用有关)制动会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交叉桥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分的丧失,胶原沉积和粘滞性的改变,造成肌肉僵硬、张力增高,构成了关节活动阻力增加的因素。第7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脑卒中如果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致跟腱挛缩,将使得可逆性足下垂转变为不可逆性足下垂。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困难。这种足背肌/趾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及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显得患侧下肢较健侧长,同时由于膝伸肌痉挛使得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这对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因此,纠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痉挛模式,使踝部产生主动性踝背伸,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第8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预防踝关节的摆放:患者平卧位,于足跟部放一棉制的小圈,以防压疮,踝关节保持背屈中立位,用海绵小枕或棉垫铺在木板上放在两足下面,使足底与床面垂直,足尖向上居中,以抑制跖曲,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同时要避免重物或棉被压迫。踝关节背曲运动:患者仰卧位,于髋关节下放一枕头支撑,脚掌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护理者一手固定患者的踝关节,另一手协助患者的踝关节做背屈、外翻运动。伸髋、屈膝、背屈踝运动:患者仰卧位,患腿伸髋、屈膝垂于床边。治疗者托住患者足使其处于背曲位,并向头侧运动,协助患者在伸髋状态下,继续屈膝和背曲踝。第9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预防踝关节护理能主动或被动活动各关节,带动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及肌腱、韧带挛缩变形,关节僵硬,引起足下垂。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踝关节康复护理流程可增强刺激关节和肌肉的本体感受器,促进运动功能和肌力的恢复,抑制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伸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