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脊髓损伤中医康复方案.pdf
文件大小:1.18 M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4.36千字
文档摘要

脊髓损伤

一、定义及诊断

(一)定义: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在

中医古籍没有“脊髓损伤”病名记载,从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痿症”、“痿蹩”、“瘫

痪”范畴。病因多为跌仆损伤、外感或内伤等,病位在督脉,与肝、脾、肾等脏相关。

病机主要是督脉、肾经等经脉受损,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

早期多以邪实、瘀阻为主,久病则表现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等肌肉筋骨失

养的状态。

(二)诊断标准:

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

力等。

3.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二、证候分型

(一)瘀血阻络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脊背处常见痛处固定,疼痛如刺,痛

处不移,肢体酸麻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涩。

(二)脾肾阳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腹中冷痛,面

浮不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肢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

或夜尿频,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或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三)肝肾阴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肌肉萎缩,腰脊酸软,少寐。心烦口

干,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三、疾病分型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不同疾病、损伤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

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的异常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根据受伤的

部位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截瘫和四肢瘫。MRI检查显示脊髓高信号改变者脊髓损害通

常较重。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

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不完全脊髓损伤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中央综合

征、半切综合征、前束综合征、后束综合征、圆锥综合征和马尾综合征。

(一)脊髓休克期

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

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

亢进,并出现病理性锥体束征。

(二)截瘫

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为椎管内神经结构

的损伤。截瘫患者保留双上肢神经功能,躯干、下肢和盆腔器官的受累取决于损伤平面。

截瘫也可以是马尾和脊髓圆锥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损伤或椎管以外的周围神经损伤。

(三)四肢瘫

指脊髓颈段在椎管内损伤所致的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损害或丧失。四肢瘫导致上

肢功能,以及躯干、下肢和盆腔器官的功能损害,四肢瘫不包括臂丛神经损伤或椎管外

的周围神经损伤。

四、康复评定

(一)感觉功能评定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主要为身体左右侧各28各皮节(C2~S5)的关键点,每个关

键点要检查两种感觉:轻触觉和针刺觉,通过两者的最低正常皮节确定感觉平面,同时

也可通过肛门深部压觉来确定患者感觉损伤的程度。

(二)运动功能评定

运动检查的必查部分是通过检查10对肌节(C5~T1及T2~S1)对应的肌肉功能

来完成。通过身体一侧10块关键肌的检查确定运动平面,即肌力为3级以上(仰卧位)

的最低关键肌即代表运动平面,前提是代表其上节段的关键肌功能正常(5级)。运动功

能评定还包括肛门自主收缩、运动评分、痉挛评定及其他非关键肌的检查。

(三)神经损伤平面评定

神经损伤平面是指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皮节平面和肌肉力量能抗重力的肌节平面

中的最低者,要求该平面以上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感觉和运动平面可不一致,左右

可不同,神经损伤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据,T2~LI损伤无法评定运动平

面,主要依赖感觉平面来确定神经损伤平面。

(四)损伤程度评定

采用ASIA残损分级(AISA)对脊髓损伤的残损程度进行分级。损伤一般根据鞍区

功能的保留程度分为神经学“完全损伤”和“不完全损伤”。

(五)脊髓休克的评定

临床上常采用球海绵体发射是否出现来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此反射的消失为休

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但需注意的是极少数正常人不出现该反射,圆

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