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神经根型)
一、定义及诊断
1.定义: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
床综合征。中医学属于项痹病范畴,认为多因年老体弱,正气亏虚,筋脉失养,或风寒
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失常,以项部麻木疼痛,甚则连及头肩、上
肢,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
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2)诱因:每因劳倦、感寒、姿势不当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
时患侧加重,严重者可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
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
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颈
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
学改变。
4)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3.其它各类型颈椎病主要症状:
1)颈型颈椎病: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
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脊髓型颈椎病:由脊髓中枢受压引起,危害最为严重,以上肢、下肢、躯干的感
觉异常(如麻木、疼痛、踩棉感、胸腹部束带感等)、肌力下降(步态不稳、持物掉落、手
指不灵活等)为特征,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
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
3)交感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周围血管症状较突出,如手凉、皮温低或手足发烧、
胸背烧灼及出汗障碍。其次为脑部受累症状,无颅神经受累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
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眼源性
眩晕,脑源性眩晕,血管源性眩晕。
4)椎动脉型颈椎病: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两个方面进行确诊。椎动脉型颈
椎病的典型症状是颈部疼痛、后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可以是阳性,当患
者在某一体位转动头颈时突感头晕,严重时可诱发跌倒。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关节失
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如果符合以上两点,即可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5)混合型颈椎病:既包括椎动脉型,又有神经根型,交感型和脊髓型,这几种情况
都存在就可以称为是混合型的颈椎病。一般在临床上混合型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还
是表现在脖子疼痛,僵硬不舒适的感觉,并且病人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双上肢感觉麻木,无力,心慌,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的感觉,这就是混合
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二、证候分型
(一)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苔薄
白,脉弦涩。
(三)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
弦滑。
(四)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
少苔,脉弦细。
(五)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
苔少,脉细弱。
三、疾病分型或分期
(一)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
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二)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
痛,可以忍受。
(三)康复期:颈肩部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