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定义;病名解释
“血证”这一病名最早出自《医学正传·血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二.历代文献简介;历代文献简介(续一);历代文献简介(续二);三.范围;【病因病机】;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2.情志过极(肝郁化火,血逆于外);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4.劳倦过度(劳倦过度,脏腑内伤);5.病后诱发(病后体虚,血不循道);病因病机归纳;病因病机归纳(续);【诊断】;【诊断】(续);【鉴别诊断】;咳血与吐血鉴别;便血与痢疾鉴别;紫斑与出疹鉴别;相关检查;诊治思路;【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之辨病证;辨证要点之辨病位;辨证要点之辨虚实;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治疗——《血证论》;治疗---《景岳全书》;治疗原则;血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
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应清气降气;虚证应补气益气。
治血:宜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止血之品。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应贯穿血证治疗全过程。
出血之证,慎用行气、破气、辛燥大热及动血药物。
;分证论治;(一)鼻衄;1.热邪犯肺;
临床运用;2.肝火上炎;配方一
组成:党参5克砂仁5克栀子10克山药5克车前子5克石膏5克伏苓5克黄连5克东楂5克甘草5克葱头3个
用法与用量: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食后服,一日二次。
主治:肝火上攻引起的头晕耳鸣,目赤干涩,口苦舌干,胸满闷气,不思饮食等症。
来源:新方临床参习录,外加实践;配方二
组成:牛蒡子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石膏3克当归3克山栀3克丹皮3克黄芩1.5黄连1.5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名称:栀子???肝汤
组成:山栀、菖蒲、柴胡、当归、黄芩、黄连、丹皮、甘草、牛蒡子。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主治:耵耳。因风热搏于耳中津液,结硬成块,壅塞耳窍,气脉不通,致疼痛不止。;临床运用;3.胃热炽盛;临床运用;4.气血亏虚;临床运用;(二)齿衄;1.胃火炽盛;临床运用;2.阴虚火旺;临床运用;(三)咳血;1.燥热犯肺;临床运用;2.肝火犯肺;临床运用;3.阴虚肺热;临床运用;(四)吐血;1.胃热壅盛;辨证分析;治疗;2.肝火犯胃;辨证分析;治疗;3.气虚血溢;辨证分析;治疗;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场等积极救治。;(五)便血;1.肠道湿热;辨证分析;治疗;临床运用;2.脾胃虚寒;辨证分析;治疗;3.气虚不摄;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归脾汤: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茯苓、远志、木香、酸枣仁、龙眼肉、生姜、大枣、炙甘草。
四君子汤加味:党参(人参)、白术、茯苓、法半夏、白及、乌贼骨、甘草。;临床运用;(六)尿血;1.下焦热盛;治疗;2.肾虚火旺;治疗;3.脾不统血;治疗;4.肾气不固;治疗;;;【方解】六味地黄丸去丹皮加牛膝--------滋补脾肾之阴;
菟丝子、杜仲、肉苁蓉、巴戟天、赤石脂------滋补脾肾之阳。
本方阴阳并补,但是偏于补肾气,故用于肾气不固之久病尿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疲惫诸症,属于脾肾亏虚者皆可用之。;运用:
可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必要时再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胶片、狗脊温补督脉。
;(七)紫斑;1.热盛迫血;治疗;;2.阴虚火旺;治疗;;3.气不摄血;治疗;【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