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讲义.ppt
文件大小:1.36 MB
总页数:51 页
更新时间:2025-03-15
总字数:约1.48千字
文档摘要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讲授内容;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内凝系统;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成为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

→纤维蛋白单体(fibrinmonomer,FM)→纤维蛋白(fibrin,Fbn)交联

→血液凝固;(二)抗凝血系统;1、抗凝血酶-Ⅲ

由血管内皮细胞(VEC)和肝脏合成

AT-Ⅲ与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凝血因子失活;3、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

临床上常用肝素抗凝

肝素和AT-Ⅲ结合可以明显增加AT-Ⅲ的抗凝活性100倍;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s,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degradationproduct);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的基本类型;;;;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DIC的基本特点;一、DIC的病因;;二、DIC的发病机制;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

血管外层结构恒定表达TF

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血栓形成过程;(四)其他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障碍

(Hepaticinsufficiency);(三)血液高凝状态;(四)微循环障碍

(Disorderofmicrocirculation);四.DIC的分期;1.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血液高凝

2.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血液凝固性?,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酶???,FDP?;血液凝固性???,出血加重;五、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DIC出血的临床特点:;DIC出血的发生机制;(二)休克;(三)器官功能障碍;皮肤?肾?肺?脑?心?肝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非特异症??

垂体:坏死→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肝:黄疸,肝衰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机制

1.RBC挂在纤维蛋白丝上,不断受血流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2.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3.出血使RBC减少;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六、DIC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

2、改善微循环:扩容、解除血管痉挛、抗血小板药

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4、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