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点穴疗法的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及临床应用.pptx
文件大小:1.4 MB
总页数:59 页
更新时间:2025-03-04
总字数:约1.36千字
文档摘要

;;;点穴时应根据病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腧穴。临床治疗时选穴是基础,是配穴前提。选穴的方法有:;1、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的部位,共12个;反映脏腑的病变,可助疾病的诊断,并调治脏腑经脉的急慢虚实证。

2、络穴是络脉所属穴位,是表里两经相联络的处所,共有15个络穴;络穴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常选用的穴位。;3.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共12个。

4.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与其脏腑位置邻近。共12个。俞募穴可反应内脏疾病:脏腑病变时,相关俞募穴出现压痛或敏感现象。俞募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病变。;5.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阳经、阴经五输穴表如图。;1.五输主病选穴

井主心下满,即井穴可治心下痞满。

荥主身热:即荥穴可治热证。

沉重和关节疼痛等症。

经主喘咳寒热:即经穴可治哮喘寒热类疾病。

合主逆气而泄:即合穴可治上逆和下泄类疾病。

2.补虚泻实中的应用:即子母补泻法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异经子母补泻

本经补泻:即虚证时补本经之母穴,实证时泻本经之子穴,不虚不实取本经之本穴。

异经补泻:即取异经或表里经的母子穴。虚证补异经或表里经的母穴。实证泻异经或表里经的子穴。

;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是治疗相通奇经病证的首选穴,如后溪主治颈痛、腰痛等督脉病证;公孙主治胸腹气逆、气上冲心的冲脉病证;内关、公孙均可治心、胸、胃病。;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汇聚的腧穴,共8个。;是六腑之气汇注在足三阳经的6个穴位,因6穴分布于下肢,故称“六腑下合穴。;郄穴是反映脏腑经脉病证的腧穴。主治经脉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病证。;1;3;(一)疼痛类病症,如腰痛、腹痛、牙痛、头痛、关节痛。

(二)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如脾胃虚弱致胃痛,肝阳上亢致眩晕、耳鸣等。

(三)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落枕,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四)退行性疾病:退行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五)急证:昏厥,呕吐等。;;作业;

;1;3;;;;;;;;长强:主治肛肠疾患。腰阳关:主治腰痛、棘突炎、??尿生殖系统疾患。

命门:主治腰痛、棘突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至阳:主治背痛、棘突炎、心血管系统疾患。

大椎:主治颈肩痛、棘突炎。风府:主治颈肩痛。

百会: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脏器下垂。

神庭: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脏器下垂。

水沟:主治昏厥、不省人事,为急救要穴。;中极: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关元: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另具有强壮作用。

气海:主治小腹胀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神阙:主治小腹胀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另具有强壮作用。

中脘: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膻中:主治心肺疾患。

天突:主治咽痛、咳嗽。

廉泉:主治咽痛。

承浆:主治面瘫和半身不遂时的流涎、颈项强痛。;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肆、点穴疗法常用腧穴;经外奇穴为非十四经的腧穴,但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常用的有以下穴位: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子宫、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四缝、内膝眼、胆囊、阑尾。;;;作业;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