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经络腧穴基础崔玉志精简后...ppt
文件大小:1.86 MB
总页数:152 页
更新时间:2025-02-22
总字数:约2.81千字
文档摘要

经络腧穴基础

;一、经络总论;2、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③内属一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④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⑤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

⑥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2)奇经八脉;⑵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⑶作用:

①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渗灌蓄积调节作用

;3)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

络的总称;3、经络的生理功能

⑴、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

⑵、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诊断方面:

⑵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下一篇:任脉;任脉;一)经脉循行(玉门头);;;;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4穴);4、神阙;5、中脘(胃的募穴八会穴-腑会);7、天突(针弯);下一篇:督脉;督脉;;一)经脉循行;;;二)主要病候;4、大椎;;7、百会;9、水沟(人中);;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二)主要病候:;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

;7.少商(井穴);下一篇: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下一篇:手??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4、内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7、中冲(井穴);下一篇: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9穴);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3、养老(郄穴);

4、天宗

;

5、颧髎

;

6、听宫

;下一篇:手少阳三焦经;十、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4、外关5、支沟

(络穴(经穴)

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6、肩髎;下一篇: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1穴);1、合谷(原穴);2、手三里

;3、曲池(合穴);3、曲池(合穴);

4、肩髃;

5、迎香;下一篇: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三)常用腧穴(本经21穴);3、三阴交;4、阴陵泉(合穴)

;下一篇: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2、体内联系:;二)主要病候:;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7穴);2、太溪(张太溪)(输穴原穴);下一篇: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内踝前→小腿内侧脾经前→内踝上8寸处交于脾经之后→股膝内侧正中→外阴→胁肋→止于乳下第六肋间期门穴。从肝贯膈交肺经;2、体内联系:属肝,络胆。与胃、肺、咽喉、外阴、目、脑等有联系。;二)主要病候;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4穴);2行间(荥穴)3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足背第一、二跖

骨间缝纹端。骨结合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