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2).ppt
文件大小:15.89 MB
总页数:69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7.39千字
文档摘要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爆发情况年份涉及地区及暴发起数病例来源2001中山(1)阳江(1)广州(1)中山疫情由澳门输入,阳江疫情由珠海(1)江门(1)泰国输入,广州疫情由阳江输入,珠海江门疫情无明显输入来源2002广州(23)揭阳(1)中山(1)无明显输入来源汕头(1)2003广州(4)无明显输入来源2004中山(1)潮州(1)潮州疫情由泰国输入,中山疫情无明显输入来源2005无无2006广州(10)汕头(2)阳江(1)无明显输入来源潮州(1)第30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登革热发病情况1999年,1563例,均分布在福州;2000年,3例,分布在福州;2001年,2例,分布在福州;2002年,3例,分布厦门、莆田、泉州;2004年,99例,福州94例、泉州4例、莆田1例;2005年,11例,莆田5例,福州、宁德各2例,厦门、泉州各1例;2006年,3例,福州、莆田、泉州各1例;2007年,111例,莆田104例、泉州7例;2008年1-7月,6例,宁德2例、福州、南平、莆田、泉州各1例。第31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福建省三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简明表年份波及县区发病数流行月份病毒类型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199920042007福州市仓山区福州市台江区连江、闽侯县莆田市涵江区1594941037-109-108-10D2D1D264.4-199.87.87-35.8320-119第32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2.2时间分布周期性东南亚地区3~5年出现一次高峰;巴西4~5年出现一次高峰;我国广东20世纪80年代发生,90年代再次发生一个地区发生流行后,随后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的危险,可能与二次感染引起免疫增强反应有关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可发生来历不明的暴发,地方性流行区取决于流行强度的积累季节性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蚊媒密度相一致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第33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2.3人群分布年龄分布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在东南亚老疫区和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泰国多发于14岁以下儿童,占85%,5~9岁占45%)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职业分布所有职业均可感染发病暴发地区,医院可能成为集散地第34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2.4输入性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我国伊蚊分布地区,尤其是华南沿海都有可能因输入性而流行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紧邻东南亚警惕输入性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第35页,共6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2.5自然疫源性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以及高城镇化和高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多型病毒,主要发生在儿童,常发生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疫源地丛林型: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主要通过伊蚊与非人灵长之间传播、保存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的原始传播环,并传播乡村和城市地区乡村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城市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伊蚊经卵传递现场与试验证明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经卵传播决定在自然界登革热病毒保存的意义第36页,共69页,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