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肥胖症患者膳食运动基层指导要点.docx
文件大小:30.8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肥胖症患者膳食运动基层指导要点

姓名: 性别: 年龄: 临床诊断:

肥胖症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或分布异常、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肥胖症可增加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睡眠不足、紧张压力等是肥胖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膳食和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膳食指导建议(请在选取建议的“□”中划

膳食指导建议(请在选取建议的“□”中划“√”)

运动指导建议(请关注“”中打“√”条目)

□控制每天摄入总能量,可根据减重目标,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每天减少500千卡的能量摄入。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体质指数(BMI)达到18.5kg/m2且低于24kg/m2(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每日的食物包括谷薯类、新鲜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漏餐。

□限制油脂摄入总量,炒菜、拌菜少放油,每日烹调用油总量不超过25克。

□少用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动物性油脂(肥肉、荤油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动物油、棕榈油等。

□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少吃含有氢化植物油、起酥油、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等反式脂肪酸食品,少吃油炸食品、糕点,少用煎、炸等烹饪方法。

□每日摄入适量的谷类食物。粗细搭配,适当增加全谷物(糙米、燕麦、小米、荞麦、玉米等)和杂豆类(红小豆、绿豆、芸豆、花豆等)的比例。

□多吃新鲜蔬菜,每日摄入新鲜蔬菜不少于500克,深色蔬菜(油菜、油麦菜、芥菜等)占一半。减少高淀粉含量蔬菜(土豆、山药、芋头、莲藕等)的摄入。

□每日吃新鲜水果200~300克,不用果汁代替新鲜水果。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

□蛋白质摄入充足,建议占每日总能量的15~25%,每日摄入150~250克鱼、禽、蛋、瘦肉。摄入奶及奶制品(相当于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态奶),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适量增加鱼类摄入量和豆制品(豆腐、豆浆等)的摄入。

□限制添加糖以及高糖加工食品。不喝含糖饮料,尽量选择白水和淡茶等饮品。

□减少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咸菜、腌制食品、腐乳等高盐食品,少吃方便面、冰淇淋、薯条、饼干、蛋糕、挂面、火腿肠等含隐性盐较多的食品。

□少量多次、足量饮水。

□不吸烟。

□限制饮酒或不饮酒。

□以下肥胖症患者,在营养专业人员指导下调整膳食:

□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妊娠期女性

□儿童

运动指导建议(请在选取建议的“□”中划

运动指导建议(请在选取建议的“□”中划“√”)

□动则有益,避免久坐,日常生活中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如步行、骑车、做家务等。

□无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从低强度、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保证运动安全。在可以耐受时,可在运动指导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渐进阶到中等强度运动。

□有规律运动习惯,无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肾病及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继续中等或较大强度运动,可在运动指导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渐进阶运动强度。

□有规律运动习惯,确诊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肾病,但无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可继续中等强度运动,在进行较大强度运动前推荐进行医学筛查。

□有规律运动习惯,有任何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肾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暂停运动,先进行医学筛查,经医生评估允许后可逐步恢复运动。

□伴有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的肥胖患者,按照相应疾病的运动指导原则实施。

□肥胖患者若存在肌肉骨骼损伤或者使用矫形器具的情况,则应在运动指导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调整运动方案。

□应避免或减少在坚硬地面上的高冲击性运动(如蛙跳、跳绳等)。

□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低负重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水中运动、划船、骑车、跳舞、太极拳、八段锦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7天,每天连续或累计运动30分钟,逐渐增加至每天60分钟,有氧运动间隔不宜超过2天,每周累计运动时间不少于250~300分钟。

□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大强度有氧运动,其中每周至少有3天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3次抗阻运动和骨骼负重运动。

□肥胖孕产妇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分钟,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结合抗阻运动。可以采用健身器械、哑铃、杠铃、弹力带,或身体自重训练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