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专员培训课件
课程介绍: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保障患者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
感染控制专员的角色与职责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参与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和处理。负责医院感染防控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定义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医院环境或医疗操作所致的新发生的感染,排除患者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分类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分类根据感染类型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医院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患者死亡和经济损失。医院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场所,患者易感性高,医疗操作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加剧了医院感染的防控难度。
感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1感染源患者本身、医务人员、环境、医疗器械等。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3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新生儿等。
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主动监测:定期收集患者的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被动监测:由临床医生报告患者的感染情况。重点监测:对特定感染类型或特定科室进行重点监测。回顾性监测:对既往感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选择感染率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感染的发生率。1感染发生率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感染的发生次数。2感染比例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感染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3病原体分布监测不同病原体的流行趋势。4耐药菌监测监测耐药菌的流行情况。5
医院感染爆发的识别与报告1病例数异常增加超过预期感染率或出现聚集性感染。2感染类型或病原体发生变化出现新发感染类型或耐药菌感染。3患者症状相似多个患者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症状,可能与感染有关。
医院感染爆发的调查与控制1确定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确定病例定义。2确定感染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的感染源。3确定传播途径分析感染源与病例之间的传播方式。4采取控制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防控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手卫生:重要性与方法减少微生物传播预防感染提高医疗安全
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患者之前接触患者前洗手,防止将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传染给患者。接触患者周围环境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前洗手,防止将环境中的微生物传染给患者。无菌操作之前无菌操作前洗手,防止将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无菌操作区域。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之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洗手,防止将患者的微生物传染给他人。接触患者物品之后接触患者物品后洗手,防止将患者的微生物传染给他人。
正确洗手与手消毒的方法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用流水冲洗至少20秒,确保洗净双手的每一个部位。手消毒使用酒精手消毒液,将消毒液均匀涂抹在双手,搓揉至少30秒,确保手部完全消毒。
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戴手套: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时佩戴手套,防止交叉感染。戴口罩:接触患者或进行某些医疗操作时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戴防护眼镜:进行可能产生飞溅或喷射的操作时佩戴防护眼镜,保护眼睛安全。穿隔离衣:接触患者或进行某些医疗操作时穿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
隔离措施:标准预防1标准预防对所有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将患者视为潜在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感染传播。2接触隔离针对接触传播疾病采取的隔离措施,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3飞沫隔离针对飞沫传播疾病采取的隔离措施,如戴口罩、保持距离等。4空气隔离针对空气传播疾病采取的隔离措施,如负压隔离病房、佩戴N95口罩等。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接触隔离针对接触传播疾病,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艰难梭菌感染等。飞沫隔离针对飞沫传播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空气隔离针对空气传播疾病,如:肺结核、麻疹等。
环境清洁与消毒:基本原则清洁清除可见的污垢和灰尘,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传播。消毒剂的选择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常用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酒精消毒液:适用于手部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等。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等。碘伏:适用于皮肤消毒、黏膜消毒等。过氧化氢:适用于物体表面消毒、伤口消毒等。
清洁工具的管理与消毒1清洁工具的管理清洁工具应分类存放,定期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污染。2清洁工具的消毒清洁工具应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3清洁工具的标识清洁工具应进行标识,明确其用途和消毒状态。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和有机物,为下一步消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