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简称DSA设备,是具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设备,是常规血管造影术、计算机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品。
DSA设备是由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组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我国于1984年引进DSA设备,1985年初应用于临床。;一、DSA工作原理与基本组成;DSA处理流程图;DSA处理流程图;数字减影原理图;(二)DSA基本结构;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2.平板探测器模式
在X射线照射下,平板探测器的闪烁体层将X射线光子转换为可见光,而后由非晶硅光电二极管阵列变为图像电子信号,通过外围电路检出及A/D变换,从而获得X射线数字化图像。
;(二)图像采集X线的稳定性;(三)曝光与图像采集的匹配同步;(三)曝光与图像采集的匹配同步;(四)噪声;(五)设备性伪影;三、对X线机的要求;(一)主机大功率;(二)脉冲控制;(三)X线管;(四)滤过装置;四、X线管及探测器支撑装置;1.落地式又分为落地固定式和落地移动式;(2)落地移动式
C形臂底座不需要固定于地面安装及移动轨道,底座内嵌专用滚轮,靠激光定位及床旁操纵杆控制运动,活动范围更大,方便手术操作与病人抢救。
;;(1)有轨悬吊结构;空中巡回悬吊机架;(2)无轨悬吊;3.双向式;(二)支架功能;1.角度支持;2.角度记忆;3.体位记忆;4.快速旋转;5.岁差运动;6.安全保护;五、导管床;1.高度
高度需适应不同手术者的要求。导管床的高度调整,与C形臂相配合,在有微焦点X线管的情况下可以完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摄影和放大血管造影。
;2.浮动床面
为了迅速改变透视部位,床面设计为在水平面内可做二维移动。配合C形臂使用时,床面能把病人送入X线照射野,且床座不会影响C形臂在倾斜时的活动。床面在两个方向都有电磁锁,以便将床面固定在指定位置。
;3.床面材料
采用高强度、低衰减系数的碳纤增强塑料,不但有较低的X线吸收系数,并且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床垫采用开孔聚亚安酯材料,具有粘弹性和舒适性,可随着病人重量和体温调???至适合的状态。
;4.吊床
吊床由纵横天轨和可移动的升降吊架支持,除具有落地式导管床的全部功能外,活动范围更大,地面更整洁。;5.辅助设施
导管床手臂支架、床垫、输液支架、手术灯等辅助设施的配置能够满足手术需求。
;6.防护装置
导管床旁边设有铅防护屏及防护帘等屏蔽装置,能够有效降低X线对操作者的辐射剂量。
;六、图像采集、后处理与显示系统;(一)平板DSA设备的图像采集
;采集板主要包括采集帧缓存、积分电路、积分帧缓存和PCI接口四部分。
;(3)积分电路:通过对输入透视和电影图像数据进行实时积分而完成数据的平均,实现降噪。
(4)PCI接口:将从PCI总线传来得控制信号传递给其它部分。;(二)DSA设备的后处理与显示系统;七、DSA设备的主要功能
;(一)常规功能;1.脉冲透视、连续透视;2.DSA采集、单帧采集、序列采集;(二)特殊功能;1.旋转DSA及3D-DSA
;(2)3D-DSA是旋转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作用原理为通过旋转DSA采集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表面图像显示等后处理,显示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血管结构重叠的问题,比常规DSA能提供更丰富有益的影像学信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路径图及3D路径图
;(2)3D路径图技术
三维路径图技术是对该部位行血管重建,形成三维血管图像后,随着对三维图像的旋转,C形臂支架自动跟踪,自动调整为该投射方向的角度,这样使三维图像和透视图像重合,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示血管的立体分布,以利于引导导管和导丝顺利地进入到欲进入的血管内。;髂内动脉3D影像;3.下肢跟踪DSA;4.C臂CT
;全国高等学校第二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5.自动分析功能;6.虚拟支架置入术;7.智能三维路图导航穿刺技术
;8.实时模糊蒙片DSA;9.岁差运动DSA
;
;八、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一)DSA设备的空间分辨力;(二)DSA设备的低对比度分辨力;(三)DSA设备的对比度和空间的一致性;2.空间一致性是指在影像增强器视野内系统的放大倍数是一致的。由于增强器的入射面不是理想平面,以及电视系统和增强系统的非线性的影响,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