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模拟考试
《动物营养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蛋白质的质量:是指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满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产对氮和氨基酸需要的程度。
2、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3、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4、净能: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5、胆汁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随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新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在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这个过程叫胆汁肠肝循环。
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65-70、初水分;2、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3、体重不增不减、分解代谢、合成代谢;4、乙酸、丁酸、丙酸;5、投入能量产出能量;6、CuZn;7、内源尿氮乳脂校正乳;8、可消化性消化力可消化养分食入养分;9、滑腱症渗出性素质症;10、食欲降低;11、维持产蛋体组织及羽毛生长;12、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三、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5:ADACB;6-10:CCDAB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5:√××××;6-10:√×√××
五、简答题(共30分)
1、答:AA互补作用: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混合(2分),可起到氨基酸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这种作用叫作氨基酸的互补作用(2分)。
意义: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配合饲料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2分)。
2、答:(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1分);(2)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更充分吸收(1分);(3)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1分);(4)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肪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耗(1分);(5)添加脂肪提高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1分)。
3、答:(1)动物种类:反刍动物大于单胃动物(1分)。
(2)饲料组成:不同的营养素热增耗不同,蛋白质热增耗最高,饲料中蛋白质或AA过高,会引起热增耗增加(2分),脂肪热增耗最低,碳水化合物居中(1分);饲料中的CF含量和饲料形状(1分);饲料中缺乏某些矿物元素或维生素时,热增耗增加(1分)。
(3)饲养水平:热增耗随饲养水平的增加而增加(1分)。
4、答:要控制动物粪尿的组成和数量,就要想办法提高饲料在动物体内的利用效率,降低转化损失(1分)。
(1)准确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1分);(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粮,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1分);(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利用和消化率(1分);(4)限制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1分);(5)合理调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1分)
5、答:机理:奶牛分娩和开始泌乳时,由于产奶对钙的需要急剧增加,致使调节血钙的内分泌系统失调,血浆中钙的浓度急剧下降,同时伴随无机磷水平的下降,导致奶牛瘫痪、虚脱和逐渐昏迷。(3分)
防治措施:血液中注入钙(常用葡萄糖酸钙)可使患病牛迅速恢复。在临产前口剂量的维生素D能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分娩前2-3周的母牛饲料降低钙,增加氯水平可降低发病率。(3分)
六、论述(10分)
答:中毒原因:NPN释放氨的速度大大超过微生物利用氨的速度,过量的氨进入血液,使血液氨浓度大大增加,产生中毒。(2)
合理利用措施:
(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选用分解速度慢的尿素产品,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2分)。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N:S=10-14:1为宜(2分)。
(3)正确的使用技术:控制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或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或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一般牛每100kg体重喂20-30g;要有一定的适应期,一般2-4周;不能加入水中饮服;制成舔砖;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饲喂;补加尿素的饲粮蛋白质水平要适宜(10-12%)(4分)。
控制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