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docx
文件大小:40.75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4.89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处理中小学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干预和处理。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把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2.预防为主原则: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及时干预原则:对出现心理危机倾向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确保干预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协同合作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组织与职责

(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为成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1.全面领导和指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制定和修订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4.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心理危机事件的相关情况。

(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

1.评估组: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组成。负责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

2.干预组:由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根据评估组的建议,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包括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危机热线咨询等。

3.支持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组成。负责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生活帮助和学习辅导,协助干预组开展工作。

4.后勤保障组:由学校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负责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和经费支持,确保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预防与预警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学期有一定的课时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拓展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测试结果等。

-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更新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预警机制

1.预警信息来源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危机。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报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学生自我报告:鼓励学生主动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班主任报告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家长报告: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

-其他渠道: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

2.预警分级

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将预警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预警: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等,可能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级预警:学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