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5
8.1大学劳动教育的挑战与发展
教学主题
大学劳动教育的挑战与发展
课时
2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参考教材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教学平台
中国大学慕课:
/course/CSLG-1461515182
教学内容
(1)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大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3)大学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
难点
(1)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分化与未来劳动的新形态。
(2)人工智能对劳动过程的影响及其隐含的劳动伦理。
教学目标
了解大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主要形式;探寻提高大学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的主要路径;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进步等视角诠释大学劳动教育缺失的深层次原因;理解为什么重复性的机械劳作不可能大学生培养真正的劳动美德;把握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课中的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课堂自学
将以下内容,提前在中国大学SPOC慕课堂发布:
(1)请浏览科普中国:/v?vid=4400759327717134485
思考: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吗?
(2)请浏览以下视频:/v?vid=760000582535993806
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哪些劳动岗位?
(3)请浏览以下视频:/x/page/q0777w514bc.html
结合“未来的工作场景”,思考未来劳动的新形态、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
一、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通常而言,教育主体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客体指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就大学劳动教育而言,教育主体包括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主体是从事高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广义的主体是发挥劳动教育基础与主导作用、提供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的相关主体。《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体;《意见》同时要求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因此父母和亲戚同样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此外,《意见》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决定了提供劳动教育场所、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广大企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都是广义的劳动教育主体。
(二)大学劳动教育主要形式
《意见》第七条提出了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针对上述劳动教育内容,或将其归纳三种主要形式: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劳动教育实施保障
1、劳动教育师资: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大学劳动教育师资专业素质能力,组建高校劳动教育柔性师资队伍。
2、劳动教育场所:校内劳动教育场所(一方面需要通过校中厂、产业学院、后勤服务、勤工俭学等方式扩充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劳动教育专项建设经费,加强理实一体劳动教育标准化设施建设,补充劳动教育器材和耗材。);校外劳动教育场所(主要分为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二、大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教育缺失的挑战
案例讨论: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巨婴”现象
1、大学劳动教育缺失的表征:教育观念边缘化、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偏理论化、教育环境去生活化。
2、大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探析:劳动教育观念失衡、消费和享乐文化的侵蚀、科学技术解放人的身体、劳动教育定位不明。
(二)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
1、知识经济的内涵:从词源上讲,“知识经济”(TheKnowledge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历史经历上讲,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从科技进步发展上讲,知识经济又是信息技术革命下高效率产生新知识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
2、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3、新的价值取向:智力教育被放在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