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5
5.1职业卫生及其生理与心理特征
教学主题
职业卫生及其生理与心理特征
课时
2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参考教材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教学平台
中国大学慕课:
/course/CSLG-1461515182
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
(2)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生理变化、适应
(3)职业心理与职业紧张
教学重点、
难点
(1)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
(2)职业心理与职业紧张。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的内涵,理解职业与健康的关系;掌握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了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理解职业心理与职业紧张的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课中的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课堂自学
将以下内容,提前在中国大学SPOC慕课堂发布:
(1)请浏览以下观点:/question/386970606
思考: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吗?
请浏览以下视频:/video/BV18r4y167YM?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思考:结合自身专业的未来就业岗位,思考相关职业病的特点。
请浏览以下视频:/7024465725825745421?logTag=d5c17cf92a78e59614d4思考:长期通宵游戏会对生理和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课堂教学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化学性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车间空气中,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还可以经皮肤、消化道进入体内。常见的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环境中不良的物理因素,如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可对人体产生危害;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森林脑炎病毒,以及生物源病物对医务卫生人员的职业性传染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中为完成某项生产认为的各种操作的总和,主要涉及劳动强度、劳动组织及其方式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损害职业健康。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是指职业从事者操作、观察、管理生产活动所处的外环境,涉及作业场所建筑布局、卫生防护、安全条件和设施有关的因素。常见的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高原环境的低气压、深井的高温高湿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由于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
事实上,在实际生产场所和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生产联合作用,加剧了对职业从事者的健康损害。
二、职业病及其诱发条件
(一)职业病的内涵与外延
广义上讲,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了相应的临床征状,影响劳动能力。2016年7月2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把职业病的界定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职业从事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其特点在于:
(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后才可能患有职业病。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通过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评估,由于职业因素明确,可通过检测评价工人的接触水平,而发生的健康损害一般与接触水平有关。
(3)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由于接触情况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可造成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
(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愈后较好:限于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
(5)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二)职业病的诱发条件
职业病的诱发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来判断:
一是有害因素的性质。例如,呈气态的化学物在空气中容易扩散,扩散的程度除了取决于化学物的初始浓度外,也受气态化学物的比重和环境中气流(风速)等因素的影响,如CS2蒸汽的比重为2.60,比空气重,容易下沉,在空间的分布呈现梯度状态,处于低位置的工人容易发生中毒;CO的比重为0.96,接近于空气的比重,可以在空间快速扩散,只要达到一定的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