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教案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任课教师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生
计划学时
2
教学单元
第二章适应
教学章节
适应概述
大学生适应的心理特点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新生适应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2.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应对适应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大学新生适应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应对适应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课程导入(5min)
教师活动:呈现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了解案例并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引出适应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
知识讲解
(60min)
第一节适应概述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的定义:适应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促进个体发展的适应。
心理适应的含义: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自我调节包括对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调整旨在使其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适应的心理过程
(一)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的需要是心理适应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方向。需要是个体感受到的不足或不满,是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改变和满足的动力源泉。
(二)阻扰:适应状态的破坏
适应状态的破坏是个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新的问题情境而被打破的情况。个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一种不适应的状态。
(三)尝试:满足需要的努力
在尝试满足需要的努力中,人们常常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而原有的适应模式往往无法直接解决。个体采取各种积极的尝试,探索新的适应策略,以解决当前的困境。
(四)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重新适应是心理适应过程中的第四个阶段,它标志着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成功地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恢复了新的平衡状态。
三、大学生的环境与角色变化
(一)环境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
中学独立生活,起居由父母安排;大学集体生活需自理;饮食、气候、语言、作息差异大,经济安排不当致适应不良;中学生活领域窄,大学拓宽,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学习生活的变化
中学重基础知识学习,大学则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需掌握专门技能;学习内容多且广,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习、阅读为主。
3.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学时代学校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老师安排;大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系统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大学生活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高要求;大学生需学习社交技能,建立新社交网络;师生关系更加独立和成熟,大学生需主动交往以融入集体。
(二)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1.角色意识的转变
角色意识转变难,认知挑战心理压;中学环境封闭,角色被动;大学需自主管理,责任重大;部分新生意识滞后,阻碍适应与融入。
2.角色定位的转变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学业进步同时面临新角色定位挑;中学佼佼者,大学需重新证明;社交圈子变化,中心地位不再显著;自我评价受冲击,感到失落与自卑。
3.角色行为的转变
大学生需调整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制定的准则;教育部提供基本方向,高校制定具体规章;新生应快速适应并遵守,明确行为方向,融入校园生活,实现个人成长。
第二节大学生适应的心理特点与问题
一、大学生适应的心理特点
(一)普遍性
大学生适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他们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多样性
从高中到大学,学生面临着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进入大学意味着学生需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诸多挑战,包括生活自理、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差异性
大学生适应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适应问题
(一)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环境适应问题
2.生活方式不适应
(二)学习适应问题
1.学习动机不适应
2.学习环境不适应
3.学习内容不适应
4.学习方式不适应
(三)人际适应
1.交往需要强烈
2.缺乏交往技巧
(四)角色与心理适应
1.角色不适应
2.心理不适应
3.自我评价失调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一、正视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培养自立能力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还能够提高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
二、合理规划目标
通过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