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挖掘教材实验命题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还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得溶液a;另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稀硝酸使其完全溶解得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与水蒸气反应:2Fe+3H2O(g)Fe2O3+3H2
B.肥皂液中产生气泡,不能证明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
C.向溶液a中滴加K3[Fe(CN)6]溶液,出现蓝色沉淀,说明铁粉未完全反应
D.向溶液b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固体中含有Fe2O3
答案B
解析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故A错误;肥皂液中产生气泡,只能说明有气体生成,但不能说明是氢气,故B正确;若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出现蓝色沉淀,说明含有二价铁离子,但不能确定二价铁离子是来自铁粉还是Fe3O4,故C错误;若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色,说明含三价铁离子,Fe3O4也能产生三价铁离子,故D错误。
2.实验测得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pH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HCO3和Na2CO3水解均是吸热反应
B.若将N点溶液恢复到25℃,pH8.62
C.N点时NaHCO3已经完全分解
D.M点之前,升温pH减小是Kw改变与HCO
答案C
解析升高温度部分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则将N点溶液恢复到25℃,混合液pH8.62,故B正确;若N点NaHCO3已经完全分解,则碳酸钠溶液在45℃时的pH约为11.45,与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不符,故C错误;升温,Kw增大,同时促进了HCO3-的电离和水解,M点之前,升温pH减小是Kw改变与HC
3.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①中发生了反应4HNO3(浓)4NO2↑+O2↑+2H2O
B.由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可推测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可推测出浓硝酸可能具有挥发性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不能得出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结论
答案B
解析浓硝酸受热易分解,故①中发生的反应为4HNO3(浓)4NO2↑+O2↑+2H2O,A正确;红热木炭会使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则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B错误;红热木炭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正确。
4.用KMnO4氧化甲苯制备苯甲酸。实验方法:将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过滤,将含有苯甲酸钾(C6H5COOK)和甲苯的滤液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Ⅰ需用分液漏斗完成
B.无色液体A是甲苯,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
C.浓盐酸的作用是:+HCl―→+KCl
D.为了得到更多的白色固体B,冷却结晶时温度越低越好
答案D
解析将含有苯甲酸钾(C6H5COOK)和甲苯的滤液分液得到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水溶液中加入浓盐酸生成苯甲酸,冷却结晶后过滤得到苯甲酸晶体,有机溶液中加入硫酸钠干燥后过滤,然后分液得到甲苯。操作Ⅰ分离出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操作方法为分液,需要用分液漏斗完成,故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无色液体A为甲苯,白色固体B为苯甲酸,故B正确;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原理,加入浓盐酸将转化成溶解度较小的苯甲酸,发生反应为+HCl―→+KCl,故C正确;温度太低杂质溶解度降低,可析出杂质,导致产物不纯,故D错误。
5.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阻燃剂等生产中。一种利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
浓缩海水酸化海水含溴空气含溴溶液…→产品溴
已知:ⅰ.与Na2CO3反应时,Br2转化为BrO3-和Br-。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化海水通入Cl2提取溴的反应:Cl2+2Br-===2Cl-+Br2
B.脱氯过程Fe2+和Br-均具有脱氯作用
C.用Na2CO3溶液吸收足量Br2蒸气后,所得产物中的含碳粒子主要是HC
D.H2SO4酸化后重新得到Br2的反应:5Br-+BrO3-+6H+===3Br2+3H
答案C
解析浓缩海水酸化形成酸化海水,通入氯气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再用热空气吹出生成的单质溴,含溴空气通过溴化亚铁脱氯,通入碳酸钠吸收Br2转化为BrO3-和Br-,BrO3-和Br-在稀硫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溴单质形成含溴溶液,最后得到产品溴。酸化海水通入氯气,氯气与溴离子反应生成Br2和Cl-,A正确;脱氯过程中,亚铁离子和溴离子均能与氯气反应,两者均具有脱氯作用,B正确;用碳酸钠溶液吸收足量溴蒸气后,发生反应3Br2+3CO32-===5Br-+Br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