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规定了3D打印人
脸识别建模系统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数据要求、安全要求、接口要求、
运维要求以及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
本标准UNSPSC代码为“82.14.17”,由3段组成。其中:第1段为大
类,“82”表示“编辑和设计以及图形和美术服务”,第2段为中类,“14”
表示“平面设计”,第3段为小类,“17”表示“表演艺术专业人士”。
(二)起草单位情况
本标准起草单位包括:武汉莫问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小菠菜科技有限
公司、武汉万事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吉客威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深夜数字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三)标准编制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组,技术调研和资料收集
2024年12月1日,为保证制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标准的质量和可
用性,由起草单位和相关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了标准起草组,负责《3D打印
人脸识别建模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通过制订工作方案,标准起草
2
组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要求、工作思路、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
标准起草组对相关指标和要求进行了调研,搜集了众多3D打印人脸识
别建模系统技术规范相关的标准、文献、成果案例等资料,着手标准制定。
(2)确定标准框架,形成标准草案
2024年12月8日—2025年1月3日,起草小组结合前期的调研和资
料,多次召开内部研讨会,形成标准大纲,并邀请了专家和相关企业对标
准进行技术指导,对《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技术规范》的标准编制工
作重点、标准制定依据和编制原则等形成了共识,同时完成标准草案稿的
撰写。
(3)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开展征求意见
2025年1月4日—2025年3月4日,标准起草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
完善,包括调整基本原则内容、修改错误用词和格式等,在反复讨论和论
证的基础上,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我
国3D打印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应用的技术要求和质量管理,推动这一领域
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成长。随着3D打印技术和人
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已在安防、金融、医疗等多个
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行业内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尚不统一,
造成了技术实现差异大、系统兼容性差、以及应用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因
3
此,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提升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的技术水平和
质量管控能力。标准通过明确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验收标准,为从
人脸数据采集、建模处理、到打印技术和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具体
的指导。这不仅能够确保各项技术环节按标准执行,还能帮助企业建立健
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技术实现的稳定性与精确度,满足市场对高质量、
高可靠性的系统产品的需求。
三、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的过程中遵循“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四、标准主要内容说明
1、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规定了3D打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数据要
求、安全要求、接口要求、运维要求以及评价与改进。本标准适用于3D打
印人脸识别建模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41819—2022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4
本标准明确了“3D打印”“建模”等关键术语的定义,并给出常用缩
略语解释,为规范内各项技术说明、功能阐述等奠定基础。开发、运行及
维护人员依据这些清晰的术语和定义,能精准理解规范所涉及的核心概念,
有效规避因概念混淆而引发的理解误差。比如在进行3D打印相关系统开发
时,基于对“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