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pdf
文件大小:457.3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6.34千字
文档摘要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国际发展

(1)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

济的早期代表。还在环境运动兴起的初期,波尔丁就敏锐地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

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的环境整治运动的

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的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

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

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

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

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上防治污染产生这

个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措施。总的说来,

20世纪70至80年代环境保护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

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后,源

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许多

零敲碎打的做法才开始被整合,进而发展成为一套系统性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飞跃来自于人们对末端治理的局限认识的不断提高:

(a)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b)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

来的收益;(c)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d)

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e)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f)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

域间的隔阂;(g)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

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决定了循环经济首先是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中得到应用,而后在工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企业应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进行成

本管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生态工业”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循环经济思想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随着循环经济思想在工业领域的普遍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人们开始把它应

用于其他领域,循环经济更为直接和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绿色消费”、“

“垃圾的分类回收”,无处不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当然,循环经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从循环

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现在,一些学者正在积极地把循环经济扩展到农业

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循环经济将逐渐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

方式,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生态规律,更加持续。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外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理论。

①产业共生(IndustrialSymbiosis)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

期,由JohnEhrenfeld和NicholasGertler(1997)在丹麦的卡伦堡市提出,John

Ehrenfeld和NicholasGertler研究了由于企业间存在众多合作关系而被公认为

“产业生态系统”或“产业共生”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他们认为企业间可相互利

用废物,以降低环境的负荷和废物的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循环型的产业共生系统。

在政府的支持下,卡伦堡市采取了利用工厂排出的废热为市区供暖、利用制药厂

的有机废物作肥料等措施,建立了生态城市的雏形。

②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理论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的,他们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

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生产

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

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

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

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认为,应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对策,防止产品和生产过

程中所造成的对人和环境的危害,通过采取保护自然资源及能源资源、去除有害

原料、减少废物的排放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并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来实现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