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经济思想史》制度学派.pptx
文件大小:211.14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14
总字数:约2.97千字
文档摘要

经济学说史1制度学派

经济学说史2制度学派institutionalschool主要代表:T.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基本上不同意传统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不同意数量分析方法。采取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从而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意义。强调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对之改良,并预言美国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经济学说史31.理论特点。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被用来概括若干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经济学家。没有统一的经济观点。不同于以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当时的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或后来的凯恩斯学派的。该学派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标榜,并以此得名。强调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制度的含义极为广泛。他们是现行制度的批评者,也是正统经济理论的批评者。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学派对制度的批评,并不触动制度的私有制基础。

经济学说史42.基本经济观点。制度学派基本都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总是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即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弊端,弄清楚社会演进的趋向。基本上不同意根据当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即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政策。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经济学说史53.制度学派的主要宗旨(1)整体的、宽广的视角必须讲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不能将其作为与整体分离的叫嚣部分或者独立的实体考察。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受追求货币所得最大化这种欲望分别地、机械地支配的个人活动的总和。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大于各部分之和的集体行动。(2)关注制度重视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制度并非仅仅是为达成某一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或机构,它还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被广泛建立与普遍接受的集体行为的组织模式。(3)达尔文主义的、演进的方法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功能应该成为经济学的中心议题

经济学说史6(4)反对正常均衡的观点强调循环因果关系原理和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目标可能有益或有害的累积性变迁。(5)利益冲突人们是合作性的、集体性的动物。各个团体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6)自由民主改革支持旨在使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更加公平的改革。(7)反对快乐-痛苦心理学

经济学说史7

4、代表人物

ThorsteinBundeVeblen(1857~1929)凡勃伦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主要代表。出生于挪威移民家庭。1884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历任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经济学讲师、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师。凡勃伦的经济观点对后来的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著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1899)、《企业论》(1904)、《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19)、《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美国状况》(1923)等。

经济学说史8凡勃伦认为社会上两种消费方式并存。家庭内部生活中的消费方式,比较简陋。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比较奢侈。社会对人的看法往往不是根据才能或品德,而是根据消费标准。人们倾向于摆阔气,在大庭广众中维持奢侈消费方式。消费成为荣誉的象征,也成为沉重的负担。人们总想用较高阶层流行的消费方式作为标准这一点,为心理因素(虚荣心)作用的结果。较低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层的消费作为争取实现的标准的。即使是极穷困的家庭,也会设法来表现自己,让男子尽力工作,而让妻子有一些装饰来打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较低消费标准上升到较高消费标准,想再退回来,就会被社会所轻视,斥责为吝啬;本人习惯了较高消费标准,想再降低它,精神上也会感到痛苦。

经济学说史9康蒙斯,J.R.JohnRogersCommons(1862~1945)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俄亥俄州霍兰兹堡。1888年毕业于奥伯林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892年,任该学院经济学、社会学教授,1915年在该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01~1902年,任美国工业委员会研究员。1904~1932年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1920~1928年任全国经济研究局局长。主要著作有

《财富的分配》(1893)、

《工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