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5
4.1劳动安全及事故
教学主题
劳动安全及事故
课时
2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参考教材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教学平台
中国大学慕课:
/course/CSLG-1461515182
教学内容
(1)劳动安全概述
(2)劳动过程的危险与事故
教学重点、
难点
(1)劳动安全定义。
(2)劳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
(3)事故的特性及事故发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安全风险防范;能从劳动过程中正确识别危险源,了解事故原因,避免劳动危险;把握事故的特性,避免事故的发生。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课中的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课堂自学
将以下内容,提前在中国大学SPOC慕课堂发布:
(1)请浏览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发布的《警钟长鸣!回顾近年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典型事故》:/a/408016460_684748
思考:如何在实验室中安全地完成实验工作,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十个重要论述:/a/273899274_752235
思考:新时代我国劳动安全保护和管理的核心思想
(3)请浏览相关事故案例:/cmsfile/News/201902/15/share182913.html?t=1553255589nid=182913 结合案例,思考如何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课堂教学
一、劳动安全概述
(一)劳动安全的定义
劳动安全,是以防止劳动者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在法律、教育、技术、设备和组织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预防和保护措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劳动安全(职业安全)是劳动者在劳动场所的安全和健康所有相关事务,其首要目的是防止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劳动安全本质上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生产力,即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比较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生产力三要素,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和最为根本的要素是人,是具有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劳动安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兼顾保护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安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广义上看,劳动安全既包括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也包括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本书所指的劳动安全针对的是劳动者的人身安全,重点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防止发生中毒、车祸、触电、爆炸、坠落、机械等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事故。对于大学生来说,劳动安全是大学生在科研试验、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潜在危险和事故风险。
(二)劳动安全风险防范
劳动安全事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也是对于劳动者的最大利益保护。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与健康,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劳动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在新时代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6日针对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问题座谈会上强调,“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纲要》指出,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要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隐患,按照疾控、卫生健康部门及行业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
(三)劳动安全保护和管理的发展沿革
1、新中国建立后的劳动安全初建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劳动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处于初建状态。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定了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基本政策的基调,而后中央政府又先后颁布了《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行政法规,初步建立了行业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安全劳动和安全生产体制,显著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安全卫生状况。
2、“文革”时期的停顿和倒退阶段: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