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5
3.1劳动关系理论及其主体
教学主题
劳动关系理论及其主体
课时
2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参考教材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教学平台
中国大学慕课:
/course/CSLG-1461515182
教学内容
(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
(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
(3)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4)劳动关系主体
教学重点、
难点
(1)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的新形态与挑战。
(2)我国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劳动关系如何调整。
教学目标
理解劳动关系的含义、特征,知道劳动关系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劳动关系主体的构成及其特征,熟悉我国目前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理解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课中的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课堂自学
将以下内容,提前在中国大学SPOC慕课堂发布:
(1)请浏览以下链接:被隔离了工资怎么算?疫情期间劳动关系八问八答_社会热点_社会频道_云南网()
思考:新常态下劳动关系的实践应如何调整?
(2)请浏览网络链接:美团:1000万骑手均为外包公司员工,与我们无直接劳动关系()
思考平台企业带来的新型劳动关系问题。
课堂教学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
2、从广义上讲,即人们在社会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和劳动服务关系等。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雇员与雇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做出了明确界定,劳动关系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同时,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只有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关系,没有劳动过程便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劳动关系只能产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不能称之为劳动关系。
4、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为了实现劳动过程,为社会生产或社会产品提供服务。
(三)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
1、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核心:(1)劳资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劳资成为一种物化的劳动,并且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劳动对于资本的从属关系。(2)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持有资本的资本家对于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3)剩余价值是通过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而实现的。
2、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特点:(1)阶级对抗性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的体现。(2)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是为了向劳动者提供理论以便于其反抗资本家的剥削。(3)对立统一性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的体现。
二、劳动关系的主要流派
(一)主流经济学派
1、强调市场的力量和完全竞争所带来的效率,认为市场失灵的情况很少见,自由市场能够有效地运行。
2、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完全依靠自由市场的力量获得有效率的产出,反对政府对企业实行管制。
3、认为工会具有垄断性,损害了经济效率,因而要摆脱工会;主张取消最低工资法和其他一些阻碍竞争性市场运行的制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
1、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劳动力市场。认为雇员和雇主是利益共同体,有效的管理会消除劳动关系问题。
2、认为工会是一个外在麻烦制造者,阻碍了雇员和雇主的密切合作。在有效管理的公司,并不需要工会。
3、认为劳资冲突是不正常的、病态的,推崇向雇员“授权”和雇员参与决策。
(三)产业关系学派
1、劳工问题被认为起源于企业和工人之间谈判力量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