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5
8.1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
教学主题
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
课时
2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参考教材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教学平台
中国大学慕课:
/course/CSLG-1461515182
教学内容
(1)劳动价值观的内涵与变迁。
(2)新时代习近劳动价值观
(3)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难点
(1)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2)培育劳动精神的途径。
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理解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变迁,理解新时代习近劳动价值观的内容;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熟悉劳模精神的内涵;掌握培育劳动精神的途径。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课中的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课堂自学
将以下内容,提前在中国大学SPOC慕课堂发布:
(1)请浏览以下视频:/2015/04/30/VIDE1430393219363642.shtml
思考: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高凤林的品质?
课堂教学
一、劳动价值观
(一)劳动价值观内涵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与社会,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和价值尺度衡量的根本标准。所谓劳动价值观就是指个体对劳动的根本看法与情感态度,它决定着个体对劳动的价值认知、选择及评判。
首先,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认为,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抽象层面的劳动,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不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本身是人类现实生产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与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无关的抽象的外在实体。马克思正式揭示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并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劳动。
其次,劳动创造历史。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的生产劳动才真正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基础,才是解开人类历史发展秘密的钥匙。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劳动被看作“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其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亦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并由此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继而发现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第三,劳动创造人本身。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
综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科学地诠释了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即指人们参与劳动的思想情感动机和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于劳动选择、劳动评价、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劳动最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具体而言包含着大学生如何看待劳动、是否愉悦地参与劳动工作、如何辩证看待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价值关系、个人劳动与国家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等的总和。
(二)劳动价值观变迁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7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新中国的诞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劳动人民得到了真正解放并翻身成为了社会的主人。这一时期,伴随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宣传与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全社会逐渐深入人心。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多样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观的人文向度,强调劳动的人文价值导向(以劳动者为本)的极端重要性,认为追求劳动者的自由与解放、实现劳动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通过政策来保障劳动的维生价值是实现劳动的人文价值、发展价值的基础。追求劳动者的解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并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策。没有劳动的维生价值为保障,劳动的人文价值就无从谈起。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并将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第三,发展生产力就要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劳动者,解放劳动者就要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要以是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邓小平认为,通过改革来营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便于激发和激活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热情。
第四,通过改革来解放劳动者就要尊重劳动者